第三百六十七章 執政-《孺子帝》
第(2/3)頁
“別管閑事。”韓孺子拿起張印留下的紙張,嚴格來說這不是奏章,而是一份西域經營謀略疏,嘴上木訥的張印,筆下卻很暢通,寫了二三十頁,洋洋灑灑上萬言。
韓孺子連看了三遍,不禁感嘆世上沒有完人,如張印這樣的人,再添兩三分“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是百年難遇的將才,偏偏在臨陣時謹慎過頭。
兵、馬、錢、糧、信任這五樣,張印在奏疏中一樣也沒要,他的建議是因地制宜,利用西域三十余國的力量筑城防守,他所需要的一是便宜之權,可以在西域刻印封王,事后再請朝廷追任,二是要一群熟悉西域事務的人相助。
為了不讓朝廷懷疑他要獨占一方,張印將只身赴任,家人都留在京城,包括他唯一的孫子。
張養浩已從碎鐵城回京,待在家里不準邁出大門一步。
張印索要的那群幫手比較特別,居然都是大牢中的囚徒,但他沒有詳細解釋。
韓孺子這天睡得比較早,次日天剛亮,他在同玄殿朝會群臣,這是一項儀式,很快結束,皇帝轉往附近的勤政殿,在這里與數名重臣共理朝政。
韓孺子當傀儡皇帝的時候,每天也在這里坐一會,但是離大臣比較遠,聽到的大都是嗡嗡的議論,只在爭吵的時候才能聽清一些話,擬好的圣旨也不會送給他過目,因此對朝廷處理政務的過程與思路不是特別了解。
第一天下來,他發現這一點也不難。
勤政殿由宰相主持,各大部司以及各地官員的奏章大都匯集于此,他與幾名指定的大臣商議批復內容,交給皇帝過目,獲得許可之后,成文交付相應衙門,只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奏章,才由皇帝親筆批復。
正常的奏章批復“已閱”即可,交給有司收藏,可能永遠也不會再拿出來,另一些奏章則提出各種問題,某地大旱、某地水澇、某司要做某事等等,絕大多數時候,宰相的批復是將奏章轉到相應的衙門,由該司提出明確的意見,再由宰相批準,來來回回能持續幾天甚至幾個月。
皇帝的職責是監督這一切的正常運轉,并且掌握著最為關鍵的寶璽——沒有寶璽之印,宰相的批復也只是一句空話。
只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比如某個重要的官職出現空缺,或者發生齊國叛亂、匈奴入侵這樣的大事,才會出現激烈的爭論。
整個流程一環套一環,皇帝隨時可以叫停,加入自己的意見,但是沒什么用,韓孺子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想法不會比有司的專業回復更好,與其耽誤流程,不如旁而觀之。
第一天的工作比較多,有幾件事的確需要皇帝本人的首肯。
希望冊封皇帝生母為第二位太后的奏章已經堆成了山,理由多種多樣,甚至上升到事關大楚江山穩定與否的高度。
這正是韓孺子要解決的第一件事,朱批禮部、宗正府照辦,然后送到慈順宮請太后過目,這是禮節,也是規矩,皇帝不能繞過。
慈順宮反應也快,下午就送回來,不知是誰操筆,總之太后贊賞了皇帝的一片孝心,要求此事盡快辦理。
接下來是對各地的減賦,大楚連年征戰,尤其是齊、代、燕等地,受損頗多,韓孺子離開晉城之后,曾經巡視一圈,所到之處都有大赦,這回是正式確認,并根據情況延長時限,一到五年不等。
申明志等大臣提出建議,此事可以稍緩一緩,等王太后獲封時頒布圣旨,以顯王太后慈愛萬民。
韓孺子同意。
再往下是戰后的論功行賞,兵部等有司已經擬定計劃,耗費巨大,但是一點也不能省,絕大多數人的封賞都有標準,唯有崔宏、柴悅、鄧粹三人需要皇帝另定。
韓孺子記得皇后的請求,于是將崔宏、鄧粹兩人圈為“待定”,只將柴悅升為驃騎將軍、北軍大司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