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孺子帝》
第(1/3)頁
好幾件事情趕在了一起,讓韓孺子有點應接不暇。
禮部尚書元九鼎行動迅速,先到東海國,召集當地官員以及相關人等一一對驗,整個過程如同法司會審,在摘除幾條無關關緊要的證據之后,元九鼎傾向于認可東海國的結論:王家人的確是太后的至親。
東海國官員松了口氣,沒等他們慶祝,元九鼎馬不停蹄趕往臨縣的王家。
兩地官員都很謹慎,一直沒讓王家人搬遷,仍然留在原來的村莊里,不準外出,但是好酒好肉地供養著,四面八方趕來的賀喜者、認親者都要先在官府這里備案,獲得允許之后,才能排隊去王家一趟,但是不準過夜。
事后表明這一招很有用,否則的話,王家的進京隊伍很可能擴大幾倍。
朝廷的二品大員親臨王家,不要說村里,整個縣都轟動了,連遠在百里之外的郡守都帶著一批官員從治所趕來迎接,比皇帝當初巡視東海國時的排場還大。
皇帝地位太高,又厲行節儉,很多時候甚至不肯進城,跟行軍一樣在城外扎營住宿,令官員們無路可通,禮部尚書卻是地方官能巴結上的對象,就算見不到面,也要送上禮物,以免被視為不敬。
元九鼎可沒心事搭理這些外地官員,在東海國相和當地郡守與縣令的陪同下,來至王家,花了三天時間,挨個交談,最后親自去拜見王家的戶主,親切地問:“老人家,身體可還康健,能去得了京城嗎?”
此言一出,皆大歡喜。
元九鼎自從出京之后,幾乎每日都有公文送來,比皇帝和太后還要多疑,提出諸多問題,然后又一一解決或是得到肯定的回答,直到去過王家之后,他終于發來一份只有結論沒有問題的公文:王家確是太后的親人。
同一天,小太監張有才的私信也送到皇帝面前,這也是他出京之后唯一的信,內容極其簡單:鄰居王成貴的女兒王翠蓮,小名“蓮花”。
這就是小時候稱慈寧太后為“小姐姐”的人。
韓孺子再無疑惑,帶著張有才的信與元九鼎這段時間里送來的全部公文,親自送到母親那里。
慈寧太后沒怎么看公文,拿著張有才的信卻反復地看,喃喃了幾次“蓮花”,多年以前的記憶終于變得清晰,不禁潸然淚下,“小蓮妹妹,是她,我想起來了。”
皇帝向太后賀喜,屋里屋外的太監與宮女、各宮的嬪妃包括皇后,都來道賀。
次日整整一天,勤政殿里都充滿了喜慶氣氛,宰相申明志等人向皇帝拜賀,然后商議如何接待慈寧太后的親人,封侯是沒必要了,皇帝的暗示已經非常明顯,沒有挑戰的必要,但是田宅、奴仆、金銀布帛是一定不能少的。
皇帝要少府出這筆賞賜,大臣們卻力證按之前的規矩,這是朝廷該有的支出,爭論的結果,是少府出三成,戶部承擔七成。
爭論雖然熱烈,君臣之間的關系卻出奇的融洽,午飯之后,皇帝沒有離開,又回到勤政殿,商議王家人進京之事,順便處理一些必要的政務,眼看著這一天將要完美結束,吏部尚書馮舉通過太監送上一份奏章。
奏章來自中書省,內容很簡單,為中書舍人南直勁請罪,認為他嚴重失職,請求吏部將其除名。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懲罰,大部分官員寧可下獄接受審訊,也不愿意被吏部除名,前者還有周旋余地,后者卻意味著徹底退出官場。
可是于對被惹怒的皇帝來說,除名的懲罰卻太輕,通常會氣憤地要求刑部、御史臺和大理寺嚴懲,如此一來,獲罪的官員又回到官員手中,至于最終能不能解脫,就是另一回事了。
韓孺子若不是對南直勁早就心生懷疑,也會被蒙混過去,一怒之下,很可能會要求將撞壞水晶瓶的官吏送進大獄。
可他沒有發怒,心內反而笑了,中書省以外的大臣不參與還好,吏部尚書馮舉這一招,更加證明南直勁不簡單。
剩下的唯一問題是宰相申明志是否也參與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