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孺子帝》


    第(1/3)頁

    瞿子晰等人都是朝中大臣,小小的倦侯府府丞可沒辦法想見就見。

    韓孺子找借口先后召見四人,趙若素站在一邊觀察,表面上是與兩名太監一同收拾公文。

    第一位獲得召見的人是馮舉,他剛剛丟掉極具權勢的吏部尚書之職,繼任宰相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需要一點安撫。

    宰相空缺的這段時間里,馮舉代行職業,在勤政殿主持議政,韓孺子召見他,是要商量一下東海剿匪事宜。

    馮舉與往常一樣恭謹有度,看上去毫無怨言。

    云夢澤剿匪尚未完成,韓孺子就已經在策劃東海之戰,云夢澤進展順利,結束得比較早,朝中因此出現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應該趁勝追擊,立刻開始在東海剿匪,另一派則堅持原有計劃,一定要等到戰船建造完備之后,再行剿匪。

    大臣們為這件事已經爭論好幾天了,眾將領的想法也不一樣,將被任命為剿匪主將的黃普公,倒是無可無不可,“船少的時候出奇計,船多的時候用正招,都能打。”

    韓孺子因此將馮舉叫到凌云閣,想聽聽他個人的想法。

    在勤政殿,馮舉代行宰相之職,是不能隨便說話的。

    “兩派意見各有優劣:即時開戰,士氣最盛,但是意外也最多,能打海盜一個措手不及,卻沒辦法將海盜完全包圍,總有漏網之魚;兩年之后開戰,準備充分,很可能會將海盜一網打盡,一勞永逸。”

    馮舉想了一會,“依臣之見,莫如兩計并用,先派一支水軍入海,一則擊退海盜,挫敵之銳氣,二則勘查海勢,為決戰準備,三則保護船塢,以免受到偷襲。對這支水軍,不求大勝,不問殲敵之數,全當是練兵,兩年之后并入大軍,則必勝無疑。”

    這與韓孺子的想法幾乎一樣,他笑道:“馮大人高見,不必再議,就這么定了吧,有勞馮大人通知兵部,照此制定剿匪之計。”

    馮舉告退。

    這次會面極其普通,韓孺子沒瞧出什么特別之處,看向趙若素,這位小吏卻不開口,非要等到見過所有四人之后,再說結論。

    第二位是新任右巡御史卓如鶴,雖然多數人都相信他就是下一任宰相,但是皇帝從未明說,作為當事人,卓如鶴多少有些期待與忐忑,面見皇帝的時候,他比馮舉更顯恭謹,回答問題時也更顯認真。

    “邊疆國相與南方郡守常由世家把持,朕以為不妥,但是又不愿驚動天下,卓大人可有主意?”

    卓如鶴躬身行禮,思忖良久,“未可一概而論,南方卑濕,風土人情與中原截然不同,根據過往的經驗,每到更換官吏之時,土著必有一亂……”

    “這是為何?地方官做得太好,土著思留,不愿放人走嗎?”韓孺子問道,他沒去過南方,只憑公文,對那邊的了解不多。

    卓如鶴回道:“倒也不全是,土著之人不識文字、不立字據,一切約定以口頭為主,往往邀集多人,當眾立誓,事后執行,也只認當時的立誓之人,一有官員調動,土著就以為是要背約。”

    韓孺子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原因,“為何不向南方多派文學之官,加以教化?”

    卓如鶴道:“自太祖定鼎,大楚從未停止教化,在江南蔚然成風,那里出的狀元數量已經超過北方,可是更往南的偏遠之地,效果甚微,土著鄙視文字,以為無用,甚至視之為陰險卑鄙之物,寧死不學。官員無法,只能順其自然。”

    韓孺子輕嘆一聲,“邊疆國相呢?”

    “武帝初期也曾頻繁調動國相,可是新國相難與諸侯相處,引發不少混亂,甚至有一位諸侯進京自殺,只為控告本國國相。武帝殺掉那名國相,從此再少調動,只求國相與諸侯能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的結果就是齊王叛亂?”韓孺子說。

    “恰恰是原齊王,為掩飾叛亂,常常主動更換國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