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故事-《孺子帝》
第(1/3)頁
封皮、封底是厚厚的深藍紙張,非常舊了,邊角翻卷,摸上去軟塌塌的,封皮上原本無字,輾轉流傳的過程中,有人自作聰明,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寫下“淳于梟”三個大字,“梟”字缺了一點,字跡與里面的正文完全不同。
侍衛(wèi)與御醫(yī)整整調查了七天,確實找不出任何毒藥的痕跡,才在皇帝的催促下,將殘書上交。
在這七天里,韓孺子悵然若失。
楊奉居然就這么走了,比那些不愿向朝廷效忠的江湖豪杰還要決絕:杜氏爺孫選擇重返江湖、廚子不要命選擇消失、丑王選擇發(fā)配邊疆,楊奉直接奔向死亡。
韓孺子沒去看遺體,身邊的人都不同意,他自己也覺得沒必要,楊奉給皇帝留下了話,不是通過尸體表露,而是用一本殘書轉達。
韓孺子今晚沒回寢宮,也沒有召見任何一位嬪妃,坐在凌云閣里,秉燭夜看。
原書的確很厚,至少有三百頁,如今只剩下三頁,去掉開頭、結尾兩段不連貫的字詞,其它內容記載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在正史、野史里都沒有,作者也不給出處,以知情者的口吻寫下來。
主角是大楚太祖韓符,按圣軍師所說,這本書的一多半內容都與楚、齊、趙三方爭霸有關,這個小故事也是如此。
故事直接稱太祖為“韓符”。
大意是韓符滅掉了陳齊、莊趙之后,坐擁天下,心中卻不得安定,莊氏已經全滅,陳氏卻有遺孤逃亡,以陳家在齊魯一帶的號召力,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
韓符派出大批親信分赴各地,監(jiān)督官府四處搜尋陳氏后人的下落,與此同時,又將齊民大量外遷,充實北疆與南方郡縣。
一名親信找到了線索。
原來陳氏后人一直受到豪俠的保護,東躲西藏,最近的時候離京城只有不到一百里。
韓符大怒,他本人從前是一名三四流的豪俠,遭到官府追捕時,也曾得到過諸多豪俠的幫助,但他現(xiàn)在是皇帝了,天下唯一的皇帝,受不得豪俠的違法行徑,于是傳旨,限期一個月之內,必須交出陳氏后人,否則的話,所有曾經接待過陳氏后人的豪俠,都將被處以死刑,甚至株連三族。
到期之日,各地的七名豪俠不約而同前往本地衙門前自首,但他們不肯透露陳氏后人的下落,而是選擇了自殺,這七人一死,線索再次中斷。
事隔三天,一位陳氏后人突然出現(xiàn)在京城街頭,在大聲宣告自己的身份之后,當眾自殺,以謝諸豪俠的庇護之恩。
天下民意洶洶,韓符也怕了,假惺惺地大赦,將與此有關的其他人釋放,從此之后,公開追捕轉為暗中調查,可是直到韓符病逝,也沒有找到其他陳氏后人。
這個故事究竟想說什么?韓孺子看完之后感到困惑。
反復看了三遍之后,他決定尋求他人的意見。
“孟娥,你過來看看。”
自從住在皇宮里之后,韓孺子白天忙于處理朝政,晚上極少單獨就寢,孟娥名義上仍是皇帝的貼身侍女,兩人見面的機會卻不多,但是沒有因此產生疏離與陌生感,韓孺子隨口叫她的名字,她嗯了一聲,走過來,與往常一樣不冷不淡。
共有三頁紙,孟娥看得很快,放下紙,看著皇帝。
“你覺得這個故事想說什么?”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假的,在義士島的記載里,陳氏后人是被一批忠臣保護,直接逃至海上,與豪俠沒有關系。”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造反的書,所有的故事應該都是例子,用來說明一個道理,無所謂真假,我在疑惑,這個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孟娥又拿起紙,看最后半段,都是在贊美豪俠,沒說“道理”。
她想了一會,“首先,寫故事的人不喜歡大楚太祖。”
韓孺子嗯了一聲,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他看一眼桌上的太祖寶劍,自從寶劍物歸原主之后,他就一直帶在身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