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孺子帝》
第(1/3)頁
大臣們終于同意皇帝再度巡狩,但是對目的地提出要求:南方時值盛夏,地方卑濕,瘴氣濃重,皇帝不該去;北方臨近匈奴,駐軍不足以抵擋,皇帝不能去;東方尚有戰事,而且皇帝上次巡狩已經走過一次,所以不必去。
只剩下西方。
京城地處關中,西邊盡是重巒疊嶂,繞行西北,可至玉關門,再往西就是無邊無際的沙漠,對面是西域。
邊疆并無大事,玉門關皇帝也不宜去。
禮部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離京城不到二百里,群山之中有一座祭天之壇,據史書記載,此壇由遠古時期的先民建立,香火綿延近千年,到了前朝才被舍棄,本朝撥亂反正,正適合重建祭壇。
天子巡狩必祭天,相距又不是很遠,大臣們都支持禮部的建議。
韓孺子同意了,也要借此檢驗一下自己的隨行隊伍,他宣布只帶三千人,一千宿衛軍、一千北軍或南軍、一千混從,后者包括勛貴侍從、宮中奴仆、隨行官員等人。
這個規模實在太小了,有損天子威嚴,大臣們再度掀起反對聲浪,韓孺子一一反駁,并且改變主意,不去西邊祭天了,要來一次行走天下的巡狩,先去北方,再去東方,等天冷的時候南下,明年春天返京。
大臣們焦頭爛額,只好同意縮減隨行規模,換取皇帝放棄遠行計劃。
八月中旬,天高氣爽的一天,韓孺子終于開始他的第二次巡狩。
韓孺子要求所有人騎馬,連隨行的嬪妃、宮女也不例外。
淑妃鄧蕓一直聲稱自己騎術精湛,事實證明她夸張了,雖然出身武將之家,但她也是侯門之女,生活與普通的勛貴女兒沒有多大區別,的確會騎馬,卻稱不上精湛,騎在最馴服的馬上,雙手緊緊握著韁繩,仍有好幾次差點掉下來。
第一天行程結束,鄧蕓累得花容失色,進了帳篷倒下便睡,連飯都不吃,隨行宮女為她換衣、洗腳,她也不動。
韓孺子冷眼旁觀,倒要看看鄧蕓能跟多久。
第二天扎營,鄧蕓更加憔悴,但是堅持來陪皇帝用膳。
“原來行軍這么辛苦。”
“這支隊伍還是過于臃腫,無用之人太多,行軍速度已經很慢了。”韓孺子說,行軍途中當然沒有那么多的美味佳肴,但是酒肉俱全,菜樣不少。
鄧蕓敬酒,笑道:“那我就放心了,‘無用之人太多’,不在乎有我一個,看來我沒拖后腿,請陛下滿飲此杯。”
想讓淑妃知難而退是不可能的,韓孺子只好笑著喝了一口酒。
第三天,巡狩隊伍到達出行的第一座縣城。
韓孺子早已頒旨,要求沿途官府一切從簡,不得在接待皇帝時大操大辦,根據他的經驗,很可能會有官員違旨,他已做好準備,要拿第一個不識趣的官員開刀。
結果出乎意料,縣令完全做到了皇帝的要求:營地安排在城外,只做了最基本的平整,沒有任何討好皇帝的花樣。
這么實在的官員比較少見,韓孺子本想單獨召見此官,卻從隨行諸人口中得知,安排這一切的并非縣令,而是皇帝隊伍中的一名侍從。
巡狩的路線、行程早已安排妥當,一批官員跑在隊伍前面,確保所有安排井然有序,其中一人并無官職,說話卻極具分量,因為他是皇帝的親戚。
王平洋是慈寧太后的遠親,算是皇帝的表兄,二十幾歲,讀過書,考中過秀才,是王家少有的識文斷字之人。
慈寧太后指定王平洋跟隨皇帝,韓孺子身邊侍從眾多,一直沒注意到這位遠親,聽說是他安排接待事宜,當晚召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