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孺子帝》
第(2/3)頁
朝廷失去了最重要的決策權(quán),成為一個單純的執(zhí)行者。
眾人經(jīng)過南直勁身邊,都好奇地看一眼這名老吏,南直勁誰也不瞧,等眾人走光,只剩兩名太監(jiān)、兩名侍衛(wèi)的時候,他前趨幾步,向皇帝磕頭。
韓孺子很疲憊,但是也很興奮,坐在桌后,說:“平身。”
南直勁起身,拱手道:“外戚王平洋違法蓄奴,御史臺奉命捉拿歸案,卑職特來告知陛下,請陛下裁決。”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外戚也一樣,無需請示,照常執(zhí)法即可。”
“是,陛下。”南直勁明白,皇帝將自己留下來還有別的原因。
韓孺子示意太監(jiān)和侍衛(wèi)離開,四人互相望了一眼,陸續(xù)退出,但是都守在門外,一有異常,立刻就能進(jìn)來。
韓孺子一點也不擔(dān)心南直勁會做出格的事,就像不擔(dān)心一名飽讀詩書的儒生,會突然拿起刀劍當(dāng)刺客,儒生手中有筆,那才是他們最有力的兵器,南直勁的兵器則是朝廷的規(guī)矩與慣例。
“南直勁,朕這幾天頒布的旨意,你都看到了?”
“看到了,陛下。”南直勁不愿撒謊,他現(xiàn)在是御史臺的普通御史,沒資格查看全部圣旨,可他的確都看過了,一份不落、一字不差。
“你替朕揣測一下,朝中大臣以及天下大族,會遵從旨意嗎?”
“微臣曾因揣測獲罪,不敢再行此事。”
“朕赦你無罪。”
南直勁抬頭看了一眼皇帝,“陛下這是要眾人交出自家的‘命’,大概不會得到太多遵從。”
“朕也是這么想的,所以還要問一句,按朝廷的規(guī)矩,這種事該怎么解決?放任自流?還是等大家幡然醒悟?”
南直勁無言以對,沉默良久,回道:“微臣明白陛下意欲力挽狂瀾的一片苦心,陛下不希望看到大楚慢慢衰朽,可是如此傷筋動骨,只怕大楚……衰落得更快。”
“這又為何?”韓孺子是在真心請教,從“敵人”這里,他能得到更多幫助。
南直勁將心一橫,拱手道:“百姓是烏合之眾,他們的喜好與支持對陛下毫無意義,所謂以民為本,應(yīng)該是以‘治民’為本,萬民不亂,朝廷無憂,陛下更無憂。可是靠什么‘治民’?肯定不是陛下一人所能辦到,陛下自行選用了一些人,他們是朝廷的雛形,卻沒有朝廷的穩(wěn)定與經(jīng)驗,依靠他們,陛下能治一郡,卻治不得天下。最終,陛下還是得用朝廷,京城的那個朝廷,正在被陛下打得七零八落的朝廷。陛下肯定能夠擊敗朝廷,卻也擊敗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陛下壯士斷腕,等到無手可用的時候,悔之莫及。”
“即使雙手已經(jīng)不聽使喚,也要忍受?”
南直勁輕嘆一聲,“權(quán)貴之家的腐敗,的確出乎微臣的預(yù)料,可是壞手也比無手強,陛下……做得太急了一些。”
“不得不急,你剛才說得對,朕自行選用的這些人,數(shù)量太少,權(quán)力也太小,治理不了天下,只能治一郡。”韓孺子停頓片刻,“大楚共有郡國四十七處,朕一地一地治理,大概要用四年吧。”
南直勁驚得目瞪口呆,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當(dāng)然,朕明白,這不符合朝廷的規(guī)矩,皇帝本應(yīng)高高在上,通過朝廷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事半功倍。可是朕不理解,開國太祖一生都在馬上度過,即使稱帝之后,也是馬不停蹄,后世的皇帝卻深居宮中,為何不肯效仿祖先?”
“大楚定鼎之初,天下不穩(wěn),各地常有叛亂,太祖不得不前往四處平亂,非其所愿。”
韓孺子探身,問道:“南直勁,你覺得大楚今日的狀況比定鼎之初更穩(wěn)定嗎?齊國謀逆、群匪作亂、匈奴入侵、宮變不止,凡此種種,不都是在要求皇帝離開皇宮嗎?”
南直勁再度無言以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