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 繞了一個大圈-《回到2002當醫生》
第(2/3)頁
科學院院士,在黃老說來就變成了小韓。
“你們認為的針灸都是一根銀針扎下去,妙手回春,對吧。”黃老笑瞇瞇的問道。
“是。”護士略有慚愧。
“小韓在65年左右開始接手針刺麻醉這個項目,他是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系統結果的。”黃老道。
算盤、計算尺,這些東西已經很陌生了,但護士還知道是什么。
可是這些在她的意識里與針灸風馬牛不相及。
“針刺后的鎮痛效果并不是立即顯現,需要20到30分鐘左右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停針后麻醉效果也不會立刻消失,而是緩慢下降。”
“這是科學計算的結果。”
周從文對此很感興趣,上一世自己接觸中醫很少,老板也沒說起過韓院士的事兒。
“老板,怎么搜集數據的?”
“我都被拉著做了一次針刺麻醉。”黃老笑道,“當時說是實驗室,其實就是一間破屋子,里面有四張床。人體針刺鎮痛試驗的時候有四個組同時進行,每個實驗耗時一個小時。從白天到晚上,一直輪番進行。”
“白天搜集數據,晚上計算結果。有一天小韓興沖沖的找到我,說他計算出來的數據是平滑的指數曲線!周從文,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針刺麻醉的可行。”周從文肯定的說道。
“對。”黃老道,“曲線顯示,針刺作用下,痛閾逐漸上升,到半小時左右處于高水平穩態。
停針后曲線逐漸下降,平均每16分鐘鎮痛效果降低一半,一小時后回復到基線。
針刺麻醉的這一規律,與注射化學止痛藥嗎啡的麻醉效果非常相似。”
真的?
護士的眼睛瞪的圓滾滾的看著黃老,她很難相信這竟然是真的。
在普通人看來,中醫就應該是老祖宗總結的經驗再加上點神秘學的事兒,綜合在一起不容置疑。
可黃老竟然說韓院士計算出平滑的指數曲線。
“后來派上了大用場。”黃老道,“我跟小韓一起琢磨,把手拈針學會后小韓要改成電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