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坐漁船?不應該是客船么,他們的經濟應該很強吧。”器械護士插嘴道。 “呵呵,經過研究發現法國沿海地區的居民很大部分以打魚為生,因此漁船常常會在碼頭聚集,造成碼頭堵塞。 所以英國游客坐船來到碼頭的時候,望著近在咫尺的碼頭卻上不了岸,站在船上跺腳罵娘也沒什么用,只能無能為力的等著。 可遇不可求,造成了所謂的攻擊性顯著提高。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心理學家剛剛弄清楚的。” 手術室里啞然。 做手術開車什么的都正常,但周從文張嘴八卦,竟然說什么心理學的試驗,這有點太專業了吧。 但聽起來似乎有那么一點點道理。 “經過心理學研究,專家們提出來一個理論——挫折-攻擊理論,又叫目標受阻論。 當我們即將達到目標時,大腦便會提前產生滿意的預期,一旦到達目標,會緩沖掉大腦的興奮感,使人立刻恢復理智。 相反,如果行為人一旦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阻礙,大腦便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刺激身體分泌大量的激素,有的甚至可以導致情緒失控。” 藤菲無語。 周從文說到這里的時候,她終于明白周從文的意思。 患者家屬希望患者平安無事,對此有極為強烈的預期,所以一旦預期受到阻礙之厚,患者家屬的大腦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身體也會隨之分泌激素。 這…… “這項理論引來很多專家的注意,說和前額葉有關系,但我并不這兒認為。不多說,不展開,就說眼前。”周從文笑瞇瞇的說道,“人類大腦、身體的結構、運行機制就是這樣,所以患者家屬的表現也合情合理,藤主任不用生氣。” “唉。” 話是這么說,但藤菲還是深深的嘆了口氣。 “家里有預期么,都想著患者能好好的推出來,幾天后就能出院。但你忽然出去和患者家屬說手術復雜,巴拉巴拉的,患者家屬能接受、能配合簽字,那是涵養好、脾氣好。不能接受,那也是一種常態。”(注) “周教授,你這也太專業了吧。”藤菲苦笑。 “還行,這不是勸勸你么,怕你生氣。” “那倒不至于,咱干臨床的也知道,就算是沒有理論支持,見得多了早就見怪不怪。”藤菲道,“我也知道患者家屬一般情況下不敢跟我翻臉,就是臉色難看一些而已。” “畢竟患者在你手里么,雖然都知道你會盡心盡力,但只要關心一點患者的家屬都害怕要把你惹毛了你會對患者不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