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戒心-《我本大明一贅婿》
第(1/3)頁
關于人事的詔書,自然是最長的,鄭和洋洋灑灑地念了半天,總算是將封賞念完了,北平系的官員將領和建文舊臣都受到了和他們之前的付出對等的回報,而對于其他官員的安排,朱棣顯然也是早就打好了腹稿。
靖難四年,被建文貶謫的官員數不勝數,而大明現在是需要安穩的,這也就意味著需要許多官員回到崗位,所以除了那些上了奸佞榜的官員,朱棣大方地表示既往不咎,哪怕是盛庸平安這樣惡心自己幾年的將領,只要肯投降,一律官復原職,總之朝廷現在的空缺一定要填滿,江山一定要盡快安穩下來。
能想象朱棣寫到這里的時候肯定是死死咬著牙的,平安盛庸這種給他添了幾年堵的將領,他難道真的想放過?只是江山雖然已經在手,但輿論的力量是絕對不可以忽視的,自己的身上已經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這沒辦法,所以早點把一切都安穩下來,是他現在最為急切的。
凡事要看得失,忍一時的惡氣,換來江山穩固,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再說了他現在是皇帝,真想要秋后算賬,誰跑得掉?
本著這樣的心思,朱棣算是做出了最為寬容的選擇,和他打過仗的將領,寫奏折罵過他的文官,一概既往不咎,反正除了恨得牙癢癢的那幾個人,其他人只要縮了脖子當良民,從今以后就一起齊心協力治理天下。
當然,這樣的態度未免有些討好和退讓,不過朱棣很早就清楚了一點,那就是當皇帝雖然天老大地老二看起來很爽,但實際上不一定是來享福的,朱允炆的下場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旦坐上了這個位置,為君之道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般簡單。
很顯然這樣的態度讓百官都放下了心,畢竟誰也不想看到朱棣一上位就追著之前打過仗罵過他的官員找麻煩,能放下一切,他們也好徹底站到朱棣這邊。
關于人事的安排就這般過去了,這份圣旨宣讀的時間最長,等到鄭和念完,抱著各種心思的百官都松了口氣,畢竟這登基的儀式到這兒也就差不多了,可還沒等他們拜下去,鄭和反手又摸出了一份圣旨!
百官瞠目結舌,沒完了嗎?朱棣怎么跟太祖朱元璋一樣,是個工作狂?這可是你的登基大典啊,又他娘的不是朝會。
鄭和清了清嗓子,繼續念了起來:“江南四府,復洪武稅賦,四方水災干旱,俱免除兩稅,且地方官府須得開倉濟民,后向朝廷稟報,著都察院錦衣衛遣官吏巡視地方,有瞞災不報、有災不賑者,逮捕法辦!新朝初定,各地官府,宜以撫民安軍為重,有奸貪者,重罪!京官七品以上,外官縣丞以上,各舉一人,量才撰用,如有貪污,連坐!”
明明是六月,卻仿佛有一陣冷風刮過金殿,百官都想不到,登基大典還沒完,朱棣居然已經開始施政了!
這份圣旨是關于稅賦和吏治的,一是要平衡天下稅賦;二就是表明朱老四他重視災情,如今他當了皇帝,誰要是再敢往災情里伸手,別怪他翻臉不認人;第三嘛,就是關于反貪了,能看出來朱老四對于貪污的痛恨程度和朱元璋有得一拼,在登基大典上就頒布反貪令,擺明了是要讓官員們手腳放干凈點,而讓高級官員舉薦人來考察做官,則是因為朱老四發出了警告,刀已經磨亮了,誰要是覺得脖子上頂個腦袋累,朱老四不介意送他們一程,有預備官員,到時候官員緊缺的情況若是也好處理。
對比起前三份詔書,這一份可以算得上是惡意滿滿,很顯然朱棣沒打算把登基大典這么糊弄過去,永樂四大詔,第一道推翻建文,第二道擺明出身,第三道安撫群臣,而第四道,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百官,他朱老四不是朱允炆那種可以糊弄的皇帝!
建文四載寬政,解去了洪武朝百官瑟瑟發抖的寒霜,而如今聽聞了這道詔書,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個想法。
官員的日子,又要難過了!
……
“哎喲,靖國公,走慢點!”
大赦天下的結語之后,朝會散了,顧懷剛剛走出大殿,身后一道喊聲就響了起來。
可惜顧懷絲毫沒有已經成為大明一等爵位國公的覺悟,壓根不知道別人在喊他,只是一邊想著事情一邊往外走,直到袖子被人扯住,他才驚訝回頭,拉住他的居然是曹國公李景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