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新大陸東北部,巨角海岬。 這里已經接近黑海的北部邊界,實際上距離終年被凍結的“永恒白陸”也已經不算太遠。 在這片海域。 從北向南的布拉多寒流和偏向東北的西風暖流分支,在巨角海岬的尖角位置交匯,創造出了一片巨無比的天然漁場。 那種規模就算在整個人類已知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特別是舊大陸民眾消費的主力魚類——“鱈魚”幾乎無窮無盡。 最早由阿特蘭王國探險家卡波特在發現這里時,于航海日記上這樣描述: “這里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里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里就裝滿了魚。” “踩著亮晶晶的鱈魚背,我們從船上就可以走到岸上。” 可想而知,這片漁場到底有多么地富饒! 其實。 大海雖然物產豐富,但并不意味著整片大海到處都是魚群。 漁場大多也是因為冷暖海流交匯,攪動了海流將海底的無機鹽帶到了水面,使浮游生物繁盛,為魚類提供極端豐富的餌食。 而且大多都不會離陸地太遠。 如果你作為一位遠洋海員,想要在途經深海時釣魚。那么運氣再好也不過是能捕獲一兩條怪模怪樣的深海魚,就是讓你吃你也未必有勇氣吃的那種。 而巨角海岬附近便是屬于阿特蘭王國的殖民地,這片漁場也被他們視作“冰霜之息”的慷慨恩賜。 背靠這里豐富至極的漁業資源,他們的漁業船只滿載著腌制、干制后的鱈魚返回本土,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回報。 每年都會有至少幾百條漁船甚至是捕鯨船在這片海域活動,就如同皮毛產業對郁金香和薩克的意義一樣,捕魚業同樣也是阿特蘭在新大陸的支柱產業。 不過,挨著兩個虎視眈眈的鄰居。 這座漁場也成了三個勢力之間,持續紛爭的根源之一。 不過,在今天。 相比起漁船和捕鯨船,兩艘在這片海域十分少見的探險船十分突然地闖入了這里。 為速度而生的探險船十分好辨認。 船身相對狹長,長寬比幾乎達到了6:1,船體相對低矮還加裝了翼帆,在海上跑起來速度比普通的漁船、商船要快得多。 “達奧斯大人,從海圖上看我們馬上就要接近那片傳說中的波托西島了。” 探險船海豚形狀的船首像后面,以一個高大的中年男人為首,一共有三位“探險家”圍在一起研究著海圖。 雖然兩艘船上掛著的都是屬于阿特蘭王國的戰斧雪花旗,不過船上的人一開口卻是地地道道的希留斯語。 結合他們口中的“波托西島”,顯然他們便是比艾文他們更早從舊大陸出發的希留斯尋寶船! 遵循希留斯一直的傳統。 他們的軍艦上通常有地位最高的兩位指揮官,一位是海軍指揮官,一位是陸軍指揮官。 不過,很多時候反而是陸軍指揮官才是船上地位最高的那一個。 倒不是說他們愚蠢到外行指揮內行。 而是因為希留斯無敵艦隊來說本身最擅長的戰術,或者說天下無雙、擋者披靡的戰術便是“接舷戰”! 號稱只要在海上接舷,沒有任何人能抵擋希留斯士兵的刀鋒。 所以。 作為戰列艦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也是第一艘戰列艦的建造者。 哪怕因為沒有工業甚至手工業基礎,造成的在船只構造、帆裝、火炮鑄造工藝上,已經在最近幾十年漸漸落后于法勒提斯這種后起之秀。 對他們來說也根本不算什么。 因為,只要有天下無敵的陸戰隊就完全足夠了! 而且陸戰隊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繳獲,人員、物資、船只、武器,“貪婪成性”的希留斯人一點戰利品都不想放過。 此時,哪怕是在所謂的“探險船”上也不例外。 本就是抽調了一部分軍隊中的精銳,再加上一部分經驗豐富的探險船員,共同組建成了這只探險隊。 其中以來自王國陸軍的達奧斯準將為首,而他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三階大騎士! 與他麾下的王國陸戰隊一起,構成了這只探險船隊中最強的武力保障。 “好,務必小心一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