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0【決戰之前】-《大宋潑皮》
第(2/3)頁
“不錯。”
完顏婁室附和道。
當初在南京道時,他可是親眼目睹兩萬匹戰馬受驚發狂的場面。
完顏銀術可繼續分析道:“末將與齊軍在當午谷野戰之時,曾親眼目睹過齊軍軍陣,往往在安置火炮之處,陣型相對松散薄弱,畢竟過于嚴密,不利于火炮發揮。末將覺得,這對我們而言,或許是個機會。”
他與完顏婁室皆是名將,對戰局態勢極其敏感,只是與齊軍交手一次,便敏銳的發現破綻。
這就是天賦,羨慕不來,靠后天很難彌補。
商議結束后,完顏宗翰立即吩咐麾下,在全城以及周邊搜羅棉絮,召集裁縫和婦人,連夜趕制棉甲。
別看齊軍距離大同府只有三十里,那是前軍而已。
等到中軍、以及后軍的糧草輜重全部趕到大同府,起碼還需要三五日的時間。
大軍出行,快不了。
一兵三夫是標配,一名士兵,最少需要三個民夫運送糧草輜重。
如果是遠赴千里之外作戰,士兵與民夫的比例,甚至達到一比五。
為什么說亞歷山大東征一眼假?
當時整個歐洲才多少人?
才有多少糧食?
跨越萬里東征,需要的后勤人員和糧草是個天文數字。
把當時整個歐洲的牛羊、糧食都算上,都不夠士兵吃的。
成吉思汗以及窩闊臺的三次西征則不同,首先蒙古是游牧民族,其次人家那也是帶了幾十萬匹的牛羊馬等牲畜,一邊打一邊放牧,靠馬奶、牛奶充饑。
外加以戰養戰,才勉強解決了糧草問題。
所以亞歷山大東征放在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眼中,簡直是漏洞百出。
……
就在完顏宗翰緊鑼密鼓的準備大戰之時,北邊的耶律大石,正在四處借糧。
雖然打下了幾個邊陲縣鎮,也搶到了糧食,可完全不夠吃。
草原上的漢子很淳樸,但也很現實,我幫你打金人,是想趕走金人后過好日子,結果連飯都吃不飽,那還打個屁?
還不如回去繼續放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