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多時,一名身著大紅官服的高麗使節(jié)邁入殿中。 趙宋尚朱,一海相隔的高麗受到影響,同樣以朱色作為官服底色。 不過在款式與細節(jié)方面,還是有些許不同。 “朝鮮使節(jié)王啟拜見上國皇帝陛下!” 一進殿,高麗使節(jié)便撣了撣衣袖,行大禮參拜。 禮節(jié)一絲不茍,有板有眼,與中原官員幾乎無異。 “免禮。” 韓楨一手虛抬。 高麗使節(jié)的信息,早在前段時日韓楨便已知曉。 此人乃是高麗王室,當今高麗國王王楷的堂兄。 以往的使節(jié),均由朝中大臣前往,而今卻換成了宗室,由此可見高麗對此次出使齊國的重視程度。 “多謝陛下。” 王啟站起身,目光微垂,挑不出一絲毛病。 僅從禮儀就能看出,高麗這個國家已經(jīng)徹底被中原同化。 說雅音,寫漢字,習四書五經(jīng),甚至連政治架構(gòu)與國家運行方式,都與中原一般無二。 唐初時,高句麗雖也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可僅限于王室與少數(shù)貴族,高句麗畢竟是扶余人建立的國家,國內(nèi)以扶余人和濊貊人為主體,所以漢化有限,民間百姓會漢話者,寥寥無幾,依舊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風俗。 總章元年,寶藏王在平壤降唐,高句麗的王公貴族們被悉數(shù)遷往長安,大量居民被遷往內(nèi)地,高句麗就此滅亡。 自李治滅高句麗后,新羅人建立的高麗,在文化上,則徹底倒向了中原王朝,自上而下的影響,使得民間普通百姓也被漢化。 這期間,高麗也數(shù)次出現(xiàn)政權(quán)更迭,如今的王氏高麗,便是百余年前,王建通過政變上位而建立。 但不管政權(quán)如何更迭,高麗一直以中原屬國自居。 也就趙宋太廢物,北邊有個遼國壓著,西邊還有個西夏蠢蠢欲動,否則高麗只會更加恭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時期的高麗。 那會兒明朝完成大一統(tǒng),威震寰宇,那時的高麗是什么態(tài)度? 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 明朝滅亡后,朝鮮君臣哭的是昏天黑地,比自己娘老子死了還傷心,甚至還有朝鮮將領(lǐng)前往中原,幫忙反清復(fù)明…… 這是真孝順啊! 王啟面色無比恭敬,情真意切道:“啟稟上國陛下,我朝鮮仰慕中華久矣,此前一直是中華藩屬,蓋因遼蠻逼迫,無奈之下,只得忍痛與中華斷交。而今陛下雄才大略,北伐金國大勝傳入朝鮮,我國上下無不歡騰,君臣百姓無不喜悅。” “我王特遣小臣前來上國朝賀,并奉上賀表、國書,愿奉上國陛下為君父,以兒臣侍奉,年年朝賀,歲歲納貢。” 說著,王啟從袖兜中取出賀表與國書,躬身奉上。 劉昌邁步上前,接過賀表國書,交到韓楨手中。 打開國書,只看了一眼,韓楨眼角不由抽了抽。 只見開篇第一句話【大人垂統(tǒng),震耀四方,異國入朝,梯航萬里雖愧頻繁之薦,切期山藪之藏】 好家伙,開篇一句大人,差點讓他沒繃住。 李乾順的國書已經(jīng)很舔了,好歹也是已臣子自居,這高麗國王倒好,張口就是大人。 翻閱一番后,韓楨嘴角含笑道:“高麗素來為我中國藩屬,安分守己,恭謙唯德,朕允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