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投桃報李】-《大宋潑皮》
第(1/3)頁
“去歲全國各路州縣,共開墾荒田二十八萬頃,其中河北、河東、山東三路為十八萬頃,江南、兩浙為十萬頃……”農學院院長鄧松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
二十八萬頃,差不多是這幾路的極限了。
趙宋這一百余年間,人口增長迅猛,本就陸續開墾了不少荒田。
不過隨著戶等制的崩潰,導致百姓們不敢開墾荒田了,甚至有田不敢種。
因為一旦名下田產過多,就會被厘定為三等戶,服徭役,應衙前。
這二十八萬頃新開墾的荒田,實際上有三分之一,都是原先荒廢的田地。
百姓當了逃戶,逃進山里,田地自然不管了,而村里其余百姓怕被厘定為三等戶,所以也不敢種,久而久之就漸漸荒廢了。
至于地主士紳倒是沒甚顧及,可問題是,手下佃戶就那么些,田太多種不過來。
佃戶在宋時不多,因為荒田很多,且工商業發達,田種不下去,還能去城里尋一份工做,但凡有一條出路,都不會當佃戶。
甚至不少百姓寧愿逃到山里,也不愿當佃戶。
為何?
佃戶始終是給別人種田,山里雖艱苦,可開墾的田地卻是自己的,不用交租子。
這也是為何,地主士紳會想盡辦法,把自家的佃戶變成農奴,綁死在家中。
否則佃戶跑了,誰給他們種田?
宋時地主日子不好過,除開被貪官污吏當肥羊宰之外,佃戶稀少,也是一個原因。
不少地主空有田地,卻無佃戶,最后只能轉為半自耕農,或是賣田經商。
那田地都去哪了?
自然是到了官員和世家門閥手中。
這類階層手握特權,通過蓄養黑戶來為自己耕地種田。
往往一個七品知縣,手下蓄養的黑戶,就能高達五百之眾,如知州、通判那就更多了。
當初韓楨攻占益都郡后,除了查抄大量田地之外,還有數千名黑戶。
匯報完去歲的工作后,鄧松朗聲宣布今歲的目標:“如今,我大齊耕田共計五百六十二萬頃,農學院與戶部今歲的目標,便是讓大齊耕田達到六百萬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