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1【貴國皇帝是否太過霸道?】-《大宋潑皮》
第(2/3)頁
如今齊軍之內,火器早已更新換代。
原先的陶罐在數次大戰中消耗殆盡,全軍上下都換成了生鐵外殼的火器,這些倭國武士哪里見過火器,只當是甚么獨特的裝飾品。
漫步在皇宮中,孫志四下打量了一眼,看著低矮簡陋的建筑,不由吐槽道:“這皇宮處處透著小家子氣,連益都的少陽宮都遠不如?!?
寅先生輕笑道:“番邦蠻夷能有個皇宮就不錯了?!?
說話間,侍官已經領著兩人來到一座宮殿前。
略微等待了片刻,侍官伸手示意道:“兩位使節請。”
寅先生撣了撣衣襟上的褶皺,邁著官步走進大殿。
大殿主位上,跪坐著一名年輕人,約莫二十上下,正是鳥羽天皇。
殿下左右兩側,跪坐著數十名官員。
“齊國使節到!”
伴隨著一聲唱喏,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寅先生與孫志身上。
“大齊使節拜見倭國國王?!?
寅先生頓住腳步,躬身一禮。
此言一出,不論是鳥羽天皇,還是一眾倭國朝臣,眼中都閃過一絲不悅。
《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當時的倭國“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學習了漢家文字后,倭國人不喜歡倭這個字,認為是中原對他們的一種蔑稱。
到了唐之時,倭國就在遞交的國書中,強調自己已改名為日本。
但不管是隋唐還是五代至宋,中原依舊沿用倭國之稱,而不稱日本。
至于寅先生稱國王,而非天皇,倭國君臣則沒甚反應。
天皇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
當時,倭國在向唐朝遞交國書時,為不失體面,把自己的君主稱為“天皇”。
可是倭國人又擔心天皇這個稱呼,引得唐朝震怒,于是玩了個小心思,在提交的國書中不出現“天皇”二字,而是將“天皇”訓讀的讀音用漢字標了出來,即“主明樂美御德”。
以至于還鬧出了烏龍事件,唐朝一度以為“主明樂美御德”就是日本天皇的姓名。
中原一直將倭國天皇,稱為國主或國君。
天皇,則是倭國關起來門來的稱呼罷了,從未擺在明面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