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6【還是你們讀書人陰損】-《大宋潑皮》
第(3/3)頁
“欲待何為?”
孫志挑了挑眉,面露好奇之色。
“強行收服,自然不成,但只需換個說法,便有七成把握。”
寅先生自信一笑,解惑道:“殺一批死忠之輩,只需告訴剩下的倭國戰俘,言說我等是來協助鳥羽國君清君側、誅奸佞,待事成之后人人皆有重賞,封官授爵。”
別看只是換了個說法,但效果卻截然不同。
由入侵,變成了協助倭國天皇。
首先要在道義上,站在至高點,先別管倭國權貴信不信,底層百姓和武士信就行了。
如此一來,倭國人敵對反抗的情緒,就會降至最低,那些被俘的武士,也有了臺階下。
自己是在幫助天皇,是正義的一方,并非叛國投敵。
這一招在中國歷史中,可謂是屢試不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
建奴入關之時,可是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
當時黃臺吉越過山海關,喊出的口號乃是‘為明除害’!
注意,是明,而非民。
正因如此,錢謙益等人才有了臺階下,才能心安理得的說出那句‘水太涼’。吳三桂以及麾下五萬明軍精銳,才能心安理得的為建奴效命,奮勇拼殺,攻城掠地。
只能說,到底是熟女真,懂得就是比生女真那幫蠻子多。
“嘖!”
孫志撇撇嘴,感嘆道:“論陰損,還得是你們這些讀書人。”
“說的甚渾話!”
寅先生瞪了他一眼,懶得與他廢話,轉身去尋橘竹康。
此刻,橘竹康剛剛包扎好腿上的傷口,正用一塊破布擦拭自己的太刀。
手指撫摸著刀身上幾處細小的豁口,他面露心疼之色。
在倭國,太刀極其珍貴,因此每一個武士都無比重視。
倭國太刀質量好,倒不是說倭國冶鐵和鍛造技術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與中原相比非但不高超,反而還很落后原始。
太刀屬于是典型的屎里淘金,打一千柄刀,總能有一把好刀,剩余的殘次品則回爐重造。
一個匠人,一輩子能打造十柄以上的太刀,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師了。
好處是精益求精,壞處是無法實行量產,一旦遭遇戰爭危機,無法迅速武裝百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