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生而自私,生而帶著掠奪性。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哪怕是裝作溫文爾雅的模樣,可骨子里的叢林氣息卻無處不在。 誰搶占了我的好處,誰壓制了我,我就弄死誰! 這是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有的人能壓住,偶爾讓這些想法冒個泡。 有人壓不住,于是眼中兇光畢露。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別擋我的道。 沈安就擋住了郭謙的道。 所以大家都認為他聞訊而來是準備捅沈安一刀。 “……問問自己此刻為何而讀書,是為了高官厚祿,還是為了大宋的振興……” 郭謙在重復著沈安的那些話,殿內的氣氛漸漸沉凝。 那些權貴們都有些意外。 什么狗屁的大宋振興。 大宋振興和我有一文錢的關系嗎? 我只在乎自家能有多少好處。 能給我好處的大宋才是好大宋。 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在慶歷年間;在王安石執政期間,他們的這些想法‘熠熠生輝’,生生扼殺了這兩次革新。 你革新你的,但是別觸碰到我的利益,否則弄死你! 千古以來的權貴莫不如此,這不是什么覺悟就能改變的,而是赤果果的人性在‘閃光’。 “……天下興亡,太學有責……” 好! 趙禎想叫一聲好,可卻在看到權貴們的臉色后止住了。 這人竟然不是為自己攬功? 挾大勝交趾的威勢歸來,晉封開國子,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在這等時候,別說是年輕人,那些中年人也穩不住啊! 不趁機拉攏一番,為自己弄些心腹和黨羽,那還是人嗎? 一個人的眼光決定了他的未來。 一個人的三觀定型后,他會用這種三觀去審視這個世界,遇到不符合自己三觀的人和事,他就會覺得很驚訝。 你莫不是腦子壞掉了? 他們不適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三觀,覺得這種人是傻子。 郭謙繼續說道:“沈待詔最后留下了楹聯,臣見之欣喜,已令人拓印,隨后鐫刻在太學的門外。” “什么楹聯?” 沈安主動出擊,號召太學的學生們以振興大宋為己任,緩和了所謂太學黨的彈劾。 但這還不夠! 他看向了郭謙。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上聯不錯,趙禎微微點頭。 沈安的文學造詣誰也摸不準。你說他沒啥文化吧,這人偏生做出來的幾首詩詞讓人驚艷。 可你要說他大材斑斑的話,卻看不到他寫出幾篇好文章。 如今這上聯就不錯,至少意境有了。 在場的重臣幾乎都是文學大家,所以聽了這個上聯后不禁頻頻點頭,覺得很不錯。 在歐陽修大力打擊所謂的‘太學體’之后,文章詩詞不再追求華麗的詞藻,以及生僻的字眼。 所以這種由簡單的文字構成的意境才讓人贊美。 但這并沒有什么特別出色之處。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郭謙念完就拱手告退。 剩下的事……沒事了! 那些權貴傻眼了。 這年頭講究個文由心生,你心中想了啥,寫出來的就是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