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道法域。 吳、蒙兩國交界,兩軍對峙,各自陳兵百萬,劍拔弩張。 三十年彈指。 放眼浩渺仙道,分毫不起眼。但放在一國一地,凡俗當中,卻能盛極而衰、改朝換代。 吳、蒙兩國。 盛極而衰的是大蒙。 有妖妃禍亂朝政。 大蒙皇帝夜夜笙歌,從此不早朝,天下生亂。 改朝換代的是大吳。 自趙氏太祖趙堅起兵平叛亂,一統嶺南以來,歷經太祖堅、南王策、今帝權二世三代,前后四十一年,橫掃大遂十三郡,定鼎天下。 趙氏代遂,立國號,曰:‘吳’。 往后一十三年,大吳、大蒙屢次交戰。 前者新朝銳意,正是奮力進取之時。 后者妖妃亂超綱,君臣離心,正處動亂當中。南面大浩也趁勢起兵,攻略大蒙南境。 三面受敵。 內憂外患之下。 反倒是僅有十三郡之地的大吳屢戰屢勝,一連攻下大蒙九郡之地,堪稱勢如破竹。 如今陳兵百萬于居庸關前,劍鋒直指皮陽、燭山、鳳州三郡。若居庸關這等雄關告破,皮陽三郡被奪,那自北往南,大蒙可就如同扒光了衣服的壯漢一般,要任由大吳蹂躪了。 此戰關乎國運。 兩國各自調遣精兵良將,又請來四方仙家高人,欲要斗法陣前一較高下。 …… 居庸關。 雄關當中將帥云集,帥帳之內又有十多名道人在場。 為首那人不是旁人,正是神霄派掌教正清道人。 自四十年前,正清道人在七寶山前慘敗重傷,他就漸漸淡出神霄派,門中事務全都交給師弟正元道人,自己則一面安心養傷,一面等待祖師降下法旨,準他卸任離去。 但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四明公賓元君離去四十年,放在天界當中,也就一月出頭。稍許耽擱就不止了。正清道人只能耐心等候。 偏偏這時。 大蒙岌岌可危。 正清道人好歹還是神霄派掌教,此前全然不問,可到了如今,如此興亡大事,再不好置之不理。 這才出關。 出現在居庸關中。 帳中主位,正坐一員大將,白盔白甲亮銀槍,氣度不凡,實乃一員儒將。 不是旁人。 恰是大蒙軍中第一人‘驃騎大將軍’陳殊。 大蒙丞相在南對陣大浩,陳殊則領兵北拒大吳。 陳殊望一眼帳下眾將,議了半天防務、戰局,就令眾將退下。 這才看向左手邊盤坐著的正清道人,“道長,殊方才未敢言,以免動搖軍心。只是吳軍陣中,多有虎將,個個身懷異術。如那甘云善使鐵脊蛇矛,又有一手‘飛石術’,暗中激發,中者當即斃命。又如宋潛,手持月牙戟本就武藝不俗,腹中卻養一口劍氣,出口則傷人性命。” “種種奇術,實在難擋。” “我大蒙與之交戰十三年,死傷戰將足有數百員,其中上將都有十余位。” 陳殊面有憂容,一雙眼落在正清道人身上,“據聞這些身懷異術的虎將,與大吳兵馬大元帥‘武廣’系出同門,全都是出自大吳丞相‘陸長青’門下。不知道長可有一策教我,不讓敵將逞威?” 陳殊的確憂心。 他與大吳交戰也有十年之久,親眼見著帳下大將一個個身死,心痛之余,卻束手無策。 飛石術。 口含劍氣之術。 呼名落馬之術。 叱咤二術。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