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河東篇-《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3/3)頁
李治見狀好奇道:“還有這等事?”
裴宣機回道:“縣丞向來親民,有些事也會讓鄉民幫忙,鄉民也是不會推脫的。”
縣丞尷尬笑道:“讓晉王殿下見笑了。”
李治翻看著手中的縣志,低聲道:“本王沒有查問之權,但多嘴問一句,為何河東派了五百兵卒,前往西南了?”
縣丞解釋道:“此事說來話長,大概是在去年,縣侯讓南詔培植一個叫做銀耳的吃食,這個銀耳價格奇高,是一種很名貴的膳食,一直以來西南有不少山民以此為業。”
“今年年初的時候,南詔培育了很多銀耳,送入關中之后,又出口到關外,因此讓南詔人與關中商戶賺了不少。”
“其中賺得最多的便是驪山,但因此關中的銀耳價格便宜了,導致了西南不少鄉民不滿,南詔與西南幾個地方的村寨發生了沖突,朝中從關中各縣抽調了一些兵馬,充入折沖府,在劍南道阻止亂象。”
“這都是去年的事,在朝中的安排下,南詔將培植的方式也交給了西南的村寨,這事才平息。”
聽縣丞講話,裴宣機道:“銀耳此物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尋常鄉民買不起,也吃不起。”
李治心中明白這件事的起因,何止是銀耳,關中能夠大規模地種植葡萄之后,葡萄的價格也便宜了,尋常人家也吃得起這些罕有的膳食。
這是姐夫自任職太府寺卿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讓唐人的飯桌有更豐盛的菜肴。
沒想到姐夫離開了朝堂,還在堅持做著這些事。
智慧能讓大唐更富庶,將智慧運用在生產上,讓作物更豐富。
姐夫任職太府寺卿時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往后的太府寺也會這么做。
繼往開來,太府寺這個位置不管是新修水利,還是培育作物,將來在朝中的地位會很重要。
裴宣機又道:“西南山民需要加入生產勞作中才行,現在關中各地都在開展建設,就連隴右也開始以種植棗樹為業,并且核桃,蒜,蔥姜,葡萄,等等作物越來越多。”
“以往都是看天吃飯,可現在不同了,就算是遇到了災年我們也有了抵御災害的能力。”
李治對裴宣機的這番話很滿意,笑道:“驪山學識便是如此,與人斗,與天斗,與地斗,美好的生活都是靠著我們自己的雙手創造來的,而不是老天給飯吃的。”
裴宣機行禮道:“都說驪山弟子與尋常人不同,如今算是見識了,老夫河東裴宣機見過晉王殿下。”
李治也起身行禮。
當年按照縣侯的囑咐做事,只是見過魏王與縣侯,至于這位晉王當初也只是遠遠一眼。
如今卻已長這么大了。
裴宣機給驪山做事,一直都是一步暗棋,沒太多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就連晉王也不知道了。
當世家倒塌的那一天,重新回到這片故地,給這里的孩子教書,他才覺得自己又活在陽光下。
至于當年的經歷,都是成了心中的秘密,不會再有人記得,也沒有與那些袍澤有聯系了。
生活回歸了正常之后,裴宣機不想參與那些明爭暗斗,想要安靜地活著。
稍稍見識了一番晉王殿下這個驪山弟子的風采之后,裴宣機就帶著來俊臣看離開了這處官衙。
如果再多說下去,裴宣機擔心自己會跟著晉王離開河東,入朝為官。
心中終于是止住了這種念想。
“老師,你是不是不想教我們了?”
聽到來俊臣的話語,不免感慨,他其實是個很機敏的孩子,三言兩語就看出來了。
不過并不是如他所想,要是我走了誰來教他們讀書?
隨后,裴宣機黑著臉道:“今日的事,就不與你計較了,以后若再敢行這等栽贓之事,老夫定不輕饒。”
來俊臣道:“學生謹記。”
“去吧,將尚書的前三篇都去抄寫五遍,寫完交給老夫。”
“學生這就去。”
河東的縣衙很破落,道路也坑坑洼洼,到了雨季就會很泥濘,走在路上都是剛勞作回來的人。
夕陽落在這片小縣,裴宣機覺得這么活著很好,就如此活吧,這里的孩子還是可以教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