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三)-《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3/3)頁
張清清手里的書是最新的驪山學識,是爹娘親自編撰的。
李孝恭走得很慢,他摩挲著下巴的胡渣道:“你好好的一個郡主,你爹娘都是關中最富有的人了,還要靠著賣書為生嗎?”
李泰搖頭道:“那也不至于吧。”
張清清解釋道:“河間爺爺,魏王舅舅,其實我想要創業,我要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她還晃了晃手中的錢袋子,錢袋子沉甸甸的。
這一天她就賺取了三百錢。
李泰道:“你打算怎么用這些銀錢?”
張清清盤算著,“給弟弟買幾件衣服,還要外公買一些補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
李泰嘆息道:“其實用不著你做這些,驪山早就都安排好了。”
幾人回到了驪山,現在的驪山已有燈泡了,但燈泡不是很明亮,勉強可以照明,亮度不夠,也并不實用。
畢竟誰家都不愿意在家門口裝一個鬧哄哄的蒸汽發電機。
最后這個燈泡還是裝在了火車上,用來給火車夜間行駛,當信號燈也好,用來照明也不錯。
因為火車原本就是蒸汽機驅動,在蒸汽機的末端增設一個發電機也是可以的
李泰走入一臺正在維修的火車車頭。
現在驪山有這樣的車頭一共五個,這些火車頭代表著大唐鋼鐵工業的巔峰。
也是驪山沉淀多年,這十余年間最得意之作。
三個工匠正在修理著,李泰皺眉看著現在的發電機線圈,電壓不穩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工匠們只能提高轉速,來掩蓋電壓不穩定的問題。
李泰本不贊同這種方式來欲蓋彌彰,眼下也只能這么做了,鎢絲的提煉依舊不好,還是有許多雜質。
為了防止燈絲熔斷,用了較為粗的鎢絲,這種犧牲功耗的做法并不可取。
驪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唉,姐夫時常抱怨鐵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工程工事豈是一朝一夕能夠完工的,希望今年鐵路可以鋪設到潼關吧。”
驪山的創造力已停滯很長一段時間,而其中諸多的制造也都轉移到了技術院,交給后輩去思考種種的技術難題。
李泰身為技術院的院長,時常過問這些技術難題突破的進度。
今天夜里火車又一次開始行駛了,它可以晝夜不間斷地運行。
黑夜里,一盞明燈亮了起來,從遠處看向驪山的車站,那明燈由遠而近,等近了之后才看起來是火車這個龐然大物。
當沿途的車站開始敲響鐘聲時,鐵路周圍的工人便會清理鐵軌,確保鐵路運行的安全。
這已經成了鐵路的鐵律,只要有工人犯錯,就會被開除。
鐵路的運行由不得半點差池。
所以至今為止,鐵路沒有還未出現過事故。
對大唐來說鐵路與火車是這個時代的福祉,它能夠給大唐帶來巨大的效益,有人說只要鐵路鋪設到中原各地,兵馬征發只需在朝夕之間就能到達事發地,一地叛亂可以在頃刻間消除。
而鐵路的路線鋪設得越廣,皇權與朝堂對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強。
只要是鐵路要鋪設的所在,朝中都會勒令地方州府將道路讓出來。
李泰穿著厚實的衣服坐在火車中,車廂內的燈光忽明忽暗,總的來說還是昏暗的。
不過火車行駛的噪音太大,車廂下方的鐵板還在跟著抖動,這樣的環境并不適合看書。
李泰收起自己的書卷,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說明又過了一個車站。
車頭的侍衛來報,“魏王殿下,再過一站就可以到潼關了。”
李泰問著,“過了多久?”
“回殿下,一個時辰。”
“倒是比以前快多了。”
李泰對行駛的速度還算是滿意,低聲道:“以后你們都要稱呼我院長。”(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