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完)-《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3/3)頁
“那都是什么?”
“來年開春就能送來。”
李玥明媚一笑,“那一定是好事。”
張陽繼續道:“這一次遠航損失的人手很多,十六艘船只出海,折損的船只就有十艘,損失四十余人,遠航四年才回來,這般巨大的虧損恐怕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想出海了。”
聞言,李玥低聲道:“總會有人要出海的,你常說的,這個世界很大。”
張陽嘆道:“是呀,世界很大,大唐開了這個頭,前赴后繼,人們的探索之心不會斷,開拓是我們唐人的精神,一定還會有人再出海的。”
夫妻倆默不作聲地繼續走著,熊大時而走在兩位主人的前面,時而落后兩位主人幾步。
這頭熊上了年紀之后,比家里其他的熊更黏人,總是會在主人左右。
就連張清清,它也是愛答不理的。
秋兒快步跑來,“爹!娘!二哥說要出征塞外,要去北方。”
張陽的臉迅速板了起來,怒喝道:“你告訴他張心安!小子要是膽敢踏出驪山一步,老夫打斷他的腿!”
“喏!孩兒這就去傳話。”
這一年,房相過世了,他的名字會一直留在驪山的學術院。
時光到了正乾十年,張清清已經成了驪山的掌事人,十九歲的她已可以號令關中了。
秋夜的宮中,皇帝李承乾再次劇烈咳嗽了起來,這一次咳出了血。
宮中慌亂,盧照鄰已是個須發皆白的老人,他躬身道:“陛下,您需要靜養。”
李承乾喉口發甜,咽下了血腥味,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理政了,便叮囑道:“傳朕旨意,命太子李象監理國事,內閣許敬宗,岑文本,褚遂良輔政。”
夜風吹到了驪山,李世民須發皆白,他沉聲道:“終究是承乾他自己拖累了自己。”
長孫皇后低聲道:“這孩子呀,總是這樣。”
李承乾離開了皇宮,但他沒有去驪山養病,而是去了高陵縣。
驪山派了一隊醫療團隊去給李承乾看病。
這位皇帝的病情總算是有所緩解了,他手里握著一個東西,這是農民從地里挖出來的。
于志寧道:“陛下,這是土豆,這是大唐的祥瑞。”
李承乾笑道:“真好,朕還想去泰山封禪呢。”
于志寧低聲道:“陛下,您這是何必呢?”
李承乾坐在輪椅上苦笑,“朕沒有辜負他們,也沒有辜負父皇,張陽,還有他們……”
于志寧躬身行禮,大聲道:“陛下從始至終沒有辜負任何人。”
李承乾笑了,這一回笑得很開心。
太子監理國事的第二年,許敬宗便扶著太子李象登基了,這是大唐的第四位皇帝,也是這天下的第三位天可汗。
十九歲登基的李象站在新建的太極殿前,命人宣讀著旨意。
大唐經歷了匆忙的武德一朝,經歷了波瀾起伏的貞觀一朝,經歷了正乾一朝的肅清。
這一次大唐的年號上元。
李象自小是個懂事的孩子,朝野上下都喜歡這個孩子。
登基后的第三天,李象來到甘露殿,這是宮里少有沒有重修過的殿宇,走入這處殿宇。
李象皺眉在這里翻找著。
一眾內侍等在殿外,也不知道陛下在做什么。
終于,李象在角落找到了一個盒子,他先是撫去盒子上的灰塵,緩緩打開,入眼的是一張張的紙。
紙張很舊,看來年份很久。
他緩緩打開其中一張,貞觀十一年,修河西走廊嘉峪關,天可汗皇帝向驪山借六十萬貫,賦稅償還……
貞觀九年,天可汗皇帝為買下高昌,抵押驪山行宮,欠驪山三千萬萬貫。
貞觀十七年,為買下南詔,欠驪山兩千六百萬萬……
貞觀十三年,買驪山棉服用于軍中中原各衛府,欠驪山三百萬貫……
……
看著這一張張的借條,李象面色慘白,這個十九歲的皇帝忽然大喊著,“我不當這皇帝了,我不想當了!”
(后記完)(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