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親征-《步步生蓮》
第(2/3)頁
楊浩居上位久矣,已經開始不知不覺地動起帝王心術了。正所謂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妄想人人為公,全無私念,普天下臣僚不分官階高低都拋開上司直接效忠于皇帝,那種天真可笑的想法至少楊浩是不會有的。做了這么久的腦,他已經漸漸品出了其中滋味,沒有派系,那是不可能的,有派系,那是短期利空,長期利好。如此運作下去很快,趙、盧這兩位同病相憐的宋國大佬,就會更加地依附于他。
而丁承宗留在汴梁,主要職責則是負責安撫巴蜀,招攬王小波義軍,此外的唯一作用就是讓趙普和盧多遜有所忌憚,勤勉辦公了。
李繼隆已經上表向楊浩效忠了,雖說他的奏表比許多望風而動的官員遲了一些。
朝中已經變了夭,前朝兩位宰相都歸順了楊浩,趙元佐又明詔天下
遜位禪讓,北朝之敵又陳兵于側,虎視耽耽,處在李繼隆的位置上
雖是手握重兵,卻也實在尷尬的很。
東京禪讓的消息傳來不久,他就接到了楊浩的圣旨,追敘宋軍自遼國撤退時他的殊異表現,予以褒獎,并提拔為太子少保,令其繼續鎖守邊關,等候朝廷大軍,一并動反擊,
緊接著,曹彬、潘美以及軍中袍澤好友的私信也一一送到了他的案頭,然后就是李家的親信家人風塵仆仆地趕來,得知姐奴仍是太后身份,李家尊榮絲毫沒有削弱,就算是那個無能的外甥皇帝,遜位之后也封了個鎬王,一般來說,遜帝封個公爵之位也就夠了,封王實是殊恩了。
以上種種,李繼隆也是個骼明人,如何還不知道該怎么去做?
想反么?他能反到哪兒去,除非投奔北朝。何況,他雖不知曹彬潘美在送信給他勸他順服的同時,業已知會了心腹將校,一旦他李繼隆懷有異志,便行誅殺,卻知道自己剛剛成為一方統帥,在軍中尚無根基,他做這皇帝的臣子時,捧的是大宋的帥印,身后是皇權君上,將士自然從命,如果他真想反,有多少人愿意跟他走,也太成問題,于是這順未便也遞了上來。
此時李繼隆當面之敵就是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隊,他承受的壓力著實不小。
楊潔御駕親征,很快就要到了,曹彬率羅克敵等一眾宋國大將,以及拓拔昊風、張崇巍、艾義海三位西夏將領趕赴雁門關去了,楊浩親征,帶的是楊繼業、童羽、李華庭等騎兵隊伍以及以潘美為帥的大隊宋國禁軍。
楊浩依稀記得,歷史上楊繼業就是在雁門關一戰主動出兵誘敵,結果吃了遼兵的埋伏送了性命,而身為主帥的潘美在約定時間沒有等到趕來匯合的楊繼業,于是下令退兵,結果因此背了黑鍋,被后人一本《楊家將演義》,便從開國第一名將,變成了一個靠裙帶關系上位,只知道陷害忠良的潘仁美潘太師。
楊浩可不希咎二人重蹈覆轍,論起用兵穩建的風格來,誰能及得上曹彬,所以他把曹彬派去了雁門關,而自己則親自帶著這兩位大將軍殺奔東城。
宋國這時的確有了些麻煩,前些日子傳言交趾國兵馬頻繁調動,現在已經證實了,手打更新!由于宋國政局動蕩,交趾竊以為天朝威風不再,于是怦然宣布獨立,不再承認是宋國藩屬。楊浩沒理會他們,區區交趾的些許騷動,在他看來只是癬疥之疾,北朝兵馬才是心腹大患,先把他們擱在一邊,解決了北邊,再收拾他們不遲。
遼國方面現在看來倒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氣像,先是大獲全勝,殺得宋國三十萬大軍落花流水,就連御駕親征的宋國皇帝也死在了逃跑的路上,消息傳來,大遼舉國振奮,歡欣鼓舞。
幽云十六州的漢人,還創作了些詩詞歌賦、俚曲小調,嘲諷宋軍氣勢洶洶而來,抱頭鼠竄而去。
北朝漢地百姓在那里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了,平民百姓,誰給他們安定的生活,讓他們太太平平地生活下去,他們就擁護誰,什么夷狄之辯、民族觀念,又不能當飯吃,更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他們才不在乎皇帝是趙還是姓耶律呢,或許有些讀書人還會在吟風弄月的時候說說什么故鄉月明的話出來,不過要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同樣找不出幾個人來,現在北朝對他們可并不賴,政治開明,漢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一樣的有科舉,一樣的入朝為官,律法上也嚴禁各種岐視漢人的陋習,他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遼國大捷,蕭綽立即按功論賞,有過則罰,賞罰分明,手段凌厲,緊接著便趁勝追擊,親自攜幼帝坐饋南京幽州,督促錢糧,前敵交予大于越
耶律休哥,擺出了一副誓報宋人侵略之仇,甚至大舉南下的氣派,頗有點主賢臣忠,眾志成城的氣派。
至于上京那邊,經過幾年的治理和血腥清洗,又是在遼國大捷,皇宣威望陡然澆升的時候,她想不到還會出什么事。還會什么問題呢?這幾年殺的人還不夠多嗎?誰還有那個膽拳,仍然鋌而走險?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前面。
前面的耶律休哥也是振奮精神,全力以赴,大丈夫建功立業、彪炳青史,正在今日,如何不抓住這個機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