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德武二年,西元1864年4月1日。 這將是一個注定將被歷史銘記的日子。 自從十九世紀初葉,4月1日作為愚人節這一概念在西方興起,而今天,上帝也將和花旗國第七騎兵團的小伙子們開上一個玩笑。 當然,這里的上帝并非是耶和華上帝,而是大明的昊天上帝。 經過一周密集的撩撥,殷鼬和他的外籍雇傭兵團已經成功引起了敵人的怒火。 終于在兩天前,被稱作西雅圖之隼的第七騎兵團抵達了西雅圖。 獲得定金和許諾之后,戰爭開始了! 在騎兵團團長歐文的眼中,這股印第安人雖然有一些實力,但歸根結底還是一群烏合之眾。 而今天一早的遭遇戰也說明了這一點。 在兩次交鋒之中,僅僅使用卡賓槍射擊,騎兵團就毫不費力地擊潰了敵人,并且乘勝追擊。 相比參與內戰,人員物資出現大量消耗,后勤供應越來越困難的東部聯邦軍隊,第七騎兵團的裝備還是比較齊全的。 每名第七騎兵團的士兵一般擁有三把槍。 一把是插于腰間的左輪手槍,用于近身格斗。 一把是背在身后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用于下馬射擊。 最后一把則是較為短小的斯賓塞卡賓槍,用于騎馬作戰。 在后世,卡賓槍與常規步槍差別已經不大了,只不過比常規步槍略微短小。 不過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卡賓槍與步槍區別還是挺大的。 不少卡賓槍使用左輪子彈,成為了牛仔和探險者的理想選擇,他們可以攜帶左輪手槍和卡賓槍,使用相同的彈藥。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卡賓槍與大明目前普遍普遍列裝的亨利連珠槍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威力更大一些,射速更慢一些。 憑借著武器上優勢,他們如同攆兔子一樣追逐著“狡猾的印第安騎兵”。 印第安騎兵一向是打游擊的好手,戰斗水平或許不算高,但逃跑水平絕對一流。 但近代化軍隊的行軍能力同樣不能小覷。 歷史上,美國西部各邊防軍不乏長途追擊印第安人幾百上千公里,甚至追擊兩千多公里,一直追入墨西哥境內將精疲力盡的印第安人全部剿滅的事例。 這一次,在巨額賞格的誘惑下,歐文團長準備效法自己的前輩們,好好上演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 …… 新渤灣南岸,距離新津港65公里,朱奇諾防線40公里處,一支馬隊正在前進。 這支馬隊正是被重創的大明外籍軍團。 雖然兵部布置給他們的任務就是詐敗引誘,但此時的雇傭軍們的狼狽卻不是演出來的。 他們猶如驚弓之鳥,悲觀的情緒正在蔓延。 如果不是十幾個已經獲得了大明國籍的殷人不斷鞭策,甚至動手射殺企圖逃跑的殷人,這支隊伍早就散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