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自朱富貴立國開始,他的內帑和大明國庫就已經渾然天成,無法區分了。 你甚至可以說,這個大明的一切,都是朱富貴陛下自掏腰包建出來的,他就是大明境內唯一的資本寡頭和巨型地主。 到目前為止,大明境內幾乎所有產業的所有權都屬于朱富貴個人,是真正的家天下,馬二、毛阿福等人只不過是朱富貴的職業經理人而已,受到東廠與錦衣衛的監督。 如此,至少在國家規模還小的時候,朱富貴的產業政策可以暢通無阻的下達,基本沒有什么阻力。 其次,大明的產業本身就受到時空貿易的無形補貼,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無需通過過分壓榨工人的勞動產出而迅速崛起。 后世的美帝其實也有這種無形補貼,只不過并不是時空貿易的補貼,而是軍事霸權引申出的美元霸權,從而獲得天文數字的鑄幣稅補貼。 但是這個貪婪的國度并沒有將這些補貼轉變為對實體經濟的助力,反而任由其成為了華爾街的養料,進一步壓縮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當然,至少這個時代華爾街還是進步的力量,金融對于實業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最后一點原因,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大明本身就處在一種嚴重“外卷”的狀態。 人力資源越是匱乏,人命就越是值錢。 西方每一次產業工人福利的提升,往往都跟隨在黑死病、大規模戰爭等導致勞動力減少的特殊事件。 甚至有因為黑死病導致人口銳減,產業工人獲得談判議價權,工資直接上漲三四成的先例。 后世,東亞各國都沒有逃脫內卷的命運,一方面是因為歐美先發產業打擊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和中日韓地少人多、人均自然資源貧瘠的現實分不開。 試想,即便未來的大中華有20億人口,但只要能像歐洲人那樣獲得新大陸的土地,所謂內卷也就不藥而愈了。 此外,除了以上的客觀因素外,這一切也是朱富貴主動為之的結果。 作為一個十九世紀中葉的皇帝,朱富貴也必須考慮一下時代的脈動。 雖然朱富貴從來沒有考慮過自我革命,甚至還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英、泰、日、丹麥、瑞典等國家君主的生存之道。 但未來的事情誰說得清呢,早做準備總是沒錯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