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哥倫比亞里弗河,又名哥倫比亞河。 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脈,西南流經美國,注入太平洋,全長2044千米,流域面積41.5萬平方千米。 這條河流水量充沛,泥沙含量較小,但朱富貴依然無情地將它重新命名為新黃河。 度過黃河,攻打新魯,這很合理。 自古以來,渡河作戰(zhàn)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對于當年的騎兵和如今的機械化作戰(zhàn)部隊來說。 但河與河也是不同的。 黃河作為天塹,和長江比自然只能算個弟弟。 哥倫比亞里弗河與密西西比那樣真正的大河相比,同樣也顯得乏力。 實際上,哥倫比亞里弗河更像是錢塘江和亞馬遜河,在入海口有個比較寬的喇叭口,適合通航。 最寬處達到十公里。 但在波特蘭以北完全不是這樣(地圖見此段)。 由于徑流極大的歐拉米特河尚未注入,此段哥倫比亞里弗幾乎只有下游的一半,越1.3公里寬。 好巧不巧,在波特蘭正北面的河道中,還有一個類似崇明島的沖擊島洲,叫做“登陸島”。 由于這個登陸島的存在,哥倫比亞里弗的主航道被一分為二,分別只有640米和279米。 也就是說,從這個位置渡河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實際上,當大明的先頭騎兵斥候(在陌生地形,騎兵比農用車可靠)抵達的時候,便遇到了在此筑橋的工人。 而且居然還是華工。 兩幫華人大眼瞪小眼,對視了大約半分鐘,后者哇的一聲將手里的工具一丟,撒腿就跑。 其中一個大胡子模樣的家伙,還從懷里掏出一顆信號彈,“嗖”地一聲就躥上了天。 這倒不是說,這個大胡子是個鐵桿香蕉人,而是他真的害怕。 對于這些華工們來講,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樣一群騎著高頭大馬的短發(fā)華人是什么鬼,反而更像是來索命的印第安人。 確實,大明皇家第二混成旅的騎手們,有將近13都是殷人。 之前外籍軍團中立下功勞,獲得了大明綠卡,或者大明國籍的殷人,很多都發(fā)揮特長,成為了騎兵。 但因為人口基數的關系,騎兵當中主要還是中國人。 他們騎著馬,大喊著: “老鄉(xiāng),莫跑,同胞,自己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