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雖說不打算插手前線的具體作戰,不過朱富貴也并非是對戰爭進度兩眼一抹黑的。 自從1839年第一條商業化線路運行之后,電報便已經取代了烽火臺、飛鴿傳書等傳統形式,成為傳遞軍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 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 但由于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 也得益于這條越洋電纜的失靈,才使得北美大陸與英國本土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礙,讓朱富貴占了不少便宜。 按照原本的歷史,美國人結束內戰之后次年,也就是1866年,修復了穿越大西洋的電纜,恢復了北美與歐洲的電報通訊。 但在這個時代,跨大西洋電纜的修復似乎遙遙無期。 與之相比,晚清的電報發展很晚。 “電線興自泰西,無論水陸程途千萬里,音信瞬息可通,實于軍情商務大有裨益。即如法國之于越南,俄國之于琿春,日本之于朝鮮,皆設電線。蓋有事呼應靈捷,無事可便商賈,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碼頭,彼族無不謀占設電線。” 這段左宗棠的話中,字里行間透露著無奈。 左、李、張等人后來努力架設了許多電報線路,不過為之晚矣,這些電報最后變成了民國各個大帥、總督們通電全國的表演舞臺。 對于大明來說,有線電報的技術含量不高,不過也是個新鮮事物。 朱富貴作為后世人,一開始就奔著無線電報去了,完全忘記了這茬事。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如果不想交高額的文化值罰款,朱富貴在平臺上只能買到業余無線電臺。 如單價在一兩萬元的【ElecraftKX3便攜式短波電臺】,使用非常方便,能在城市和野外分別切換UHF和VHF頻段。 短波通信也完全不像后世那樣,深受各種電器雜波的干擾。 在海船和【漢騎01】坦克戰車,以及一部分運輸車上,都裝在著此類電臺。 不過畢竟是非專業無線電設備,肯定還是不如有線設備靠譜。 大明城際間的通信最終還是通過有線信號實施。 在網上很容易就能買到靠譜的濾波器,大明建設的以新鳳為中心的電報網絡可以一條導線傳送幾十路電報,比起目前西方使用的單路電報要先進高效的多。 這一次一旅工兵營便攜帶了相關設備,將鋪設一條從戰斗前線到新魯的電線,確保朝廷能夠第一時間知道前線的戰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