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德武五年,西元1867年1月1日。 忠烈祠。 一年一度,天子率領文武百官在此祭奠為中華復興而獻身的英烈們。 相比去年,碑石上的名字再次肉眼可見的變多了不少。 這些都是過去一年陣亡的將士們的名字。 除了明法第二次戰爭中的陣亡者外,還有一部分是在倭島都護府負責維穩工作而犧牲的戰士。 而在這些戰士名字之中,不少一看就是倭名。 比如一個剛剛被涂紅,紅漆都還沒有干透的名字——東鄉平八郎。 這個年僅18歲的年輕人出現在昨日抵達鳳都的死亡名單上面。 他是都護府尊皇討逆組的一員,相當于皇協軍。 在三天前,討逆組一部得到線報,前往群馬地區剿滅一股封建余孽, 戰斗進行得非常順利,這些烏合之眾根本不是討逆組的對手。 然而在當天夜里慶功聚會之后,東鄉平八郎在前往風俗館的路上,不幸被抗拒皇化的反動分子偷襲,身中八槍而亡。 東鄉只是這個時代思潮碰撞中,一個普普通通的縮影。 像他這樣的倭島年輕人還有很多很多。 改土歸流也好,王化教育也好,鎮壓和流血總是難免的。 不過比起當年大明在越南那二十年非常失敗的統治,這一次已經是極其成功的了。 當年越南屢復屢叛,成為大明出血流膿的傷疤,而如今,不得不說,日本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不錯。 倭偽對反叛分子的鎮壓相當給力,兩島良民的數量遠比刁民要多。 這一方面得以于這一次大明對日本本土保守勢力徹底清算,并非當年朱棣時期企圖利用越南舊朝官員進行統治的路子。 如今挎著唐刀搜山檢海追殺反明分子的軍士和官員,基本都是大明一手培養的。 而稍微高級一些的文武官員,還都需要到鳳都進行干校培訓和掛職鍛煉。 這樣培養出來的干部,自然要比朱棣招降納叛拉起來的官僚體系可靠、有用的多。 這才是倭人治倭的正確方式。 當然了,所謂倭人治倭,隱形的天花板還是有的。 就像當年偽滿和日占臺灣時期日本人牢牢占據主要崗位及教育資源一樣,根正苗紅的華人官員也占據著高生態位。 不過過猶不及。 當年抗聯中不乏偽滿官員棄暗投明,就是底蘊薄弱的日本人不顧吃相的緣故。 大明則不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