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出于后世的經驗,朱富貴對于房地產的開發還是很謹慎的。 鳳都并沒有采取后世北京、倫敦、莫斯科的模式搞大環線,不存在幾環幾環的概念。 而是和上海、深圳一樣,是去中心化的分區模式。 當然,官方的說法是沿襲自長安故都的坊市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大明的臨時憲法中,明確規定新鳳陽市為大明法定首都。 鳳陽、南京、長安市為大明故都。 中都鳳陽和南京作為故都無可爭議。 但剩下這個名額是長安,而不是北京,則是朱富貴綜合考慮的結果。 從法理上來說,北京是朱棣的舊都。 雖然朱富貴一向不太在乎朱家內部法統問題,甚至對朱老四的評價一向很高。 但涉及到定都問題,政治正確就非常重要了。 長安天然就比北京政治正確。 倒不是說漢唐故都的加成,而是長安本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大明的都城。 當年,朱富貴的直系祖先朱標太子尊朱元璋之命,前往西安考察還都長安的可行性。 可惜回到南京時路感風寒,不治身亡。 朱元璋悲痛萬分,再也不許人提起長安之事。 但換而言之,也可以說,還都長安是朱標去世前最后的愿景。 長安也是朱元璋和朱標父子魂牽夢繞之地。 當然關中凋敝,長安城還能不能做首都這是個未知數。 不過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 從政治上,朱富貴肯定要擺出還都長安,盡懿文太子遺志的態度的。 此外,朱富貴本身對于還都北京這件事就不太感冒。 此事不能細談。 總之,名義上,鳳都乃是長安古都的精神續作,以超前兩百年的規劃進行建設,儲備了大量土地。(如圖) 拿出一部分土地,朱富貴以赫魯曉夫樓為模板,設計了一款“李春發樓”作為大明公民的福利分房。 只要具備大明合法公民身份(倭島都護府籍除外),服役3年,或者工作滿10年,就能免費分配一套這種房子。 當然了,如今大明百廢待興,第一代大明人自然是有優惠的。 根據《德武二年住房保障詔》規定,在德武十年,也就是1872年之前,所有大明公民可以先行入住,待服役或工作年限滿足要求后,再獲得房產證。 當然,這種李春發樓是不可以交易的,在特定條件下,將會有大明朝廷收回。 最終解釋權在皇帝陛下手中。 這種樓之所以叫李春發樓,而不是朱富貴樓,主要是為了讓人一下子聯想到這種樓房堅固耐用,安全可靠。 當然進一步,也是因為,朱富貴知道再過幾十年,下一代,或者下兩代的年輕人肯定會嫌棄這種只有小戶型的房子。 1954年,蘇聯曾建立了大批的從法國“廉價社會住宅”的樣板樓移植的簡易住宅。(如圖) 這種被稱為“赫魯曉夫樓”的建筑解決了大量居民的生活居住問題,讓他們從地下室、工棚、危房和過度擁擠的合住房中喬遷了新居。 但這種小戶型的住房,被赫魯曉夫引以為驕傲的象征的住房,在20世紀90年代明顯的暴露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舒適生活理解的矛盾與沖突。 曾經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并解決了突出住房危機的社會矛盾的“功臣”成為了落后的象征,被大面積拆除。 李春發樓當然要比赫魯曉夫樓要進步得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