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為3:5的關系。 以此看來,未來的戰爭形勢雖有一戰之力,依然不容樂觀,優勢并不在我。 不過吧…… 威廉老弟和阿卜杜勒老弟不知道的是,大明的鋼鐵產能其實是無限的…… 作為初級工業品,鋼鐵是朱富貴使用手中外匯購買的,最實惠的大宗商品之一。 就算不考慮鋼材的質量,一個唐山鋼鐵廠就能橫掃整個十九世紀寰宇。 一噸優質鋼鐵的價格也就幾千塊,如果購買廢鋼就更便宜了。 實際上,就算是廢鋼,也比這個時代大多數的鋼鐵要優質。 如果只算經濟賬的話,朱富貴是完全沒有動力發展煉鋼業的。 預期自己煉鋼,還不如拿鐵礦石去和唐山鋼鐵廠換成品鋼呢。 哪怕幾十噸換一噸都不虧。 但冶煉畢竟是工業之母。 從保障就業、培養技術工人、保障產業鏈完整的角度,朱富貴也根據后世的圖紙,采購部分關鍵設備,搞了自己的鋼鐵廠。 一年生產幾百萬噸粗鋼意思意思,盡量滿足大明國內的民用需求。 可如果戰爭一旦打響,朱富貴可不會講什么武德。 大把大把積累的外匯將會變成源源不斷的鋼材,甚至是萊陽鋼管這樣的鋼材,流入大明府庫。 不過這些底牌,朱富貴自然不會去和阿卜杜勒和威廉兩個老弟瞎嚷嚷。 只是說,大明還有幾條生產線正在規劃之中,戰爭中說不定能緊急投產,略微增加點量產。 威廉也很得意地說,德國同樣也有擴增產能的計劃。 50億法郎的賠款讓德國人有點飄飄然,花錢總算有點豪氣的感覺了。 在威廉看來,能到德國將50億法郎全部花掉并見效,德國的鋼鐵產量不說追上英國人吧,和大明接近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 只不過,這位德皇陛下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他說的“擴增產能”,與朱富貴嘴里“戰爭中略微增加點產量”,其本質是如何的天壤之別。 朱富貴保持著善意的微笑,并沒有戳穿小老弟的妄想。 · 在十九世紀,除了鋼鐵、煤炭這些代表工業實力的指標,人力,或者說軍隊總數也是體現一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人數沒用的話,沙俄也不會成為“歐洲憲兵”了。 而去年的普法戰爭是新鮮的例子,人數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普魯士軍勢如破竹地擊敗了“精銳”的法國士兵。 因此,大明雖然擁有第一的鋼鐵產量,不過在三皇體系中,倒也沒有擺出帶頭大哥的派頭。 畢竟槍打出頭鳥嘛。 威廉老弟喜歡耍威風,明靚宗是樂見其成的。 目前,德國和奧斯曼的常備兵力分別為60萬與80萬。 相比之下,大明只有40萬,其中還有將近十萬人是農墾師,的確相形見絀。 不過普遍的兵役制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得大明在本土只需要少量的部隊就能快速應付多個方向的敵人。 當然,打一場世界級戰爭,40萬人肯定是不夠的。 德國和奧斯曼的常備兵力也遠遠不夠。 在普法戰爭中,北德意志聯邦軍隊迅速暴兵達到100萬之巨。 這是滿清這樣的農業國無法想象的。 如今德國統一,休養一陣子后,暴兵兩三百萬都不奇怪。 相反,奧斯曼雖然常備軍比德國多,但潛力和動員能力都不如德國人,恐怕也就一兩百萬到頭了。 而大明到底能動員多少人,這個問題沒法回答。 坦克什么的不去多少。 只說步兵,配備了高性能防彈頭盔和陶瓷插板背心的大明陸軍,單兵能力絕對是遠超這個時代的。 一漢當五胡不是開玩笑的。 但是,高昂的單兵裝備支出也限制了大明職業軍隊的規模。 用寶貴的人口送去類似一戰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場上充當炮灰,這與朱富貴的初衷相悖。 這不是宋襄公式的迂腐,而是有現實考量的。 大明及其他華人國家占據南北美洲,占據神州,包括從“大印度”地區切出來的100萬平方公里,這些地方都是要人口去充實的。 滿清人口說是四萬萬,實際可能是五萬萬,但這也遠遠不夠。 若是沒有足夠的人口,大明去占那么多地方又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朱富貴只能承諾,戰爭中,大明的參戰兵力將不少于80萬。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