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高盧人和德意志人位于其下,拉丁人更下一些。 而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匈牙利人就在最底部了。 如今德國人準備朝著高高在上的王座發起沖擊,英國人自然不放心將這樣一支具有德意志血統的兵團放在歐洲本土了。 實際上,這也不是英王德意志兵團第一次來到北美了。 早在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就有累積超過5萬名黑森雇傭兵來到了十三州殖民地。 這些人繼承了德國人一貫的勇敢和忠誠,一些黑森雇傭軍也表現出嚴守紀律和絕佳的軍事技巧,并且參加了幾乎全部戰斗。 要不是路易十六賣頭援美,靠著十三州那些所謂的英勇民兵,只怕是北美早已經說德語了。 而如今,這支軍團再次回到了先輩曾經戰斗過的地方。 只是心情已經完全不同了。 “該死的英國佬!” 菲利克斯用德語大聲咒罵著一切,“英國士兵都已經用上了梅特福點303線膛槍了,而我們還只能用老掉牙的馬丁尼-亨利步槍!全世界都知道明人的德武步槍非常快,而我們只有這些燒火棍!” 他的咒罵聲引來一片附和。 客觀來說,德意志軍團的抱怨沒有什么道理。 因為他口中的,老掉牙的馬丁尼-亨利步槍其實是1866年才生產列裝的,距今僅有七年時間。 按照道理來說,一款輕武器服役才七年時間,勉強還能算是新裝備了。 可無奈有大明這個變數在,導致各個列強不得不摸著明醬悶頭研制新裝備,這導致如今步槍的更新迭代也被加速了。 1866年以前大明的影響力還小,那個時候研發的步槍完全沒有參考德武槍族的設計思路,自然是沒有競爭力的。 完全淘汰實在太過浪費,精打細算的英國人將這些槍支列裝給了各殖民地部隊。 之前在北京城郊被蒙古騎兵和江南鐵甲騎兵沖爛了的印度軍團,使用的就是馬丁尼-亨利步槍。 自認為和英國王室是親戚的德意志兵團,發現自己居然和印度士兵一個待遇,自然怨聲載道。 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德意志人至少還騎在馬上,而英國士兵的汽車已經翻車不少了。 此時在這只縱隊的左邊是小麥田,右邊是山地。 盡管距離谷物湖岸仍然有七八公里,但這些久經沙場的德意志雇傭軍卻已經隱約可以聞到到空氣中帶著一絲硝煙和血腥味了。 在內心里他們感覺自己還算幸運,畢竟他們擔心的空襲一直未降臨到他們的頭上,似乎中國人的航空兵一直在關注著各個基地和要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