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君子遠庖廚,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為了日后的口福著想,朱富貴拉著白夏兒從臨時御膳房開溜了。 白夏兒當時剁掉老鱉頭的時候,是怎么下得去刀的,朱富貴都不敢多想。 太哈人了! 說句實話,這一路下南洋,朱富貴見過奇奇怪怪的食材海了去了。 后世常有人說中國人什么都吃,這其實是赤裸裸的污蔑。 從全球來看,緯度越高,本土食材就越單調。 老北京被一部分人詬病為美食荒漠,其實有點冤枉,但冀北地區的食材多樣性,在冷鏈運輸不發達的近古時期,確實非常低下。 盎撒人老家英倫的緯度接近漠河,更是黑暗料理的鼻祖了。 而越往南,食物的多樣性,或者說生物的多樣性性便越豐富。 當地人吃的自然也越花里胡哨。 從緯度上來說,中華哪怕最南的粵瓊地區,也不算靠近赤道,吃得其實也就那樣,很多時候只是獵奇性質。 真要說從蟲子到蝙蝠,猴子到鱷魚,什么都吃,而且作為常規蛋白質來源的,那還得是南洋和非洲。 在那里,所謂的叢林肉是很稀松平常的,任何一個農貿市場都有賣。 朱天子一路南巡,時不時就有簞食壺漿的老鄉,想要進貢他們眼中的美食。 對此,朱富貴敬謝不敏。 無論出于衛生、環保,還是安全保障的角度,朱富貴都是不會吃這些東西的。 本著不吃也是浪費的原則,老李太監只能為圣上分憂。 于是,李春發李公公的《東廠美食菜譜》上又多了許多新的菜式和評語。 朱富貴也想勸老李,別吃太多了,要控制一下體重。 但想了想,老李胖就胖點吧。 反正他也不會有肚子太大而導致尿尿看不到丁丁的困擾。 而且老李今年都六十了。 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年頭好活。 吃一口是一口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