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然,這種自然規律,也不是說非要去對抗,上古的信用要求雖然高,但是拿“禮”和“信義”去約束的人也越少,適用范圍越窄。 后世的信用要求雖然低,但約束的人群范圍卻是在越來越廣泛的。 諸葛瑾熟讀史書,也知道后世流傳甚廣的一個評語,關于華夏歷史的信用滑坡問題。 說先秦是貴族信用社會,兩漢是士人信用社會,魏晉唐算是相對崩壞的士人信用社會,到了宋變成市民信用社會,到了明變成氓民信用社會,到了清變成奴才信用社會。 當然并不是說頭銜越低就越不好,越往上,信用要求雖然高,但約束的人也越少。先秦時說話不算數、許下諾言做不到,動不動就要抹脖子自刎,但這種要求也只會約束貴族,不會去要求平民,因為“禮不下庶人”。要守禮守信也是有門檻的。 到了兩漢魏晉六朝,只拿那套信用道德要求士人,到了宋放寬到市民,到了明連農民和流民也加進來了,到了清連奴隸都要求。約束的范圍越來越廣,但要求也越來越低。 這是一把雙刃劍,談不上絕對的好或者不好。 諸葛瑾這一代人,也只能管好這套“約束士人”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崩壞,至于對市民乃至農民的要求,不是他這個時代管得到的,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處理完這些罪人后,劉備也終于能把冊封功臣、改定官爵體系的事兒提上日程了。 之前曹丕沒死的時候,因為留了這個口子,劉備一直遲遲沒有正式升官封爵,只是給賞賜和封邑,先穩住功臣們。 現在,諸葛兄弟已經明確寧可這輩子不當丞相也要殺司馬懿一家,劉備心中也有了成算。 但是,劉備也意識到,三公制度確實有些過時了,而且考慮到自己登基之前,就當過太尉,未來如果還設太尉,難免會讓坐上那個官位的大臣擔心。 就好比歷史上,后來李世民當皇帝之前,當過尚書令,此后尚書省就沒有尚書令了,把那個位置空著,只用尚書左仆射管事。 所以最終,劉備決定,將來把朝廷官職的體系,降低一檔,三公的位置就不再補人上來了,只作為特殊榮譽頭銜,“若無其人則闕”。 劉備自己當過太尉,未來就不再設太尉,最多關羽生前可以當一下太尉,關羽之后就沒太尉了。 諸葛瑾生前是司徒,未來不會再有新的司徒,諸葛瑾會是大漢最后一任司徒,當然也是終生制的。 未來的朝廷官制,就按照諸葛瑾的引導,提前改到三省六部制了,在諸葛瑾這個最后一任司徒將來卸任后,朝廷文官系統就以尚書省的尚書令為首,也就是諸葛亮這個位置。 反正實權在手就好,沒必要非得貪圖虛名,折騰些新的花里胡哨的稱謂出來,那些都是虛的。 各位將軍,則是順利補足了之前的各個缺口,尤其是趙云、馬超、甘寧三人,最后階段又刷了點功勞,馬超和甘寧都追了上來。 爵位方面,因為曹操篡逆稱帝前稱了魏公,而王莽當年篡漢前也當了安漢公,所以劉備肯定不能再給功臣們封公爵。 大漢的爵位,仍然以侯爵為最高,這也沒什么不對。當初秦始皇剛統一六國的時候,徹侯還要更值錢呢,王翦那種滅了好幾國的,才能封個徹侯,只是后來兩漢漸漸把侯爵弄得不值錢了,注水稀釋了。 劉備如今不想落下妄廢古制之名,就依然以侯爵為最高,但是折衷了一下,在“縣侯”之上又設置了“郡侯”,允許以一整個郡為封地,只在中興大漢的重要功臣里封,未來和平年代只要沒有存亡之患,后世皇帝不允許封。 諸葛兄弟、關張趙等人,自然也在受封之列。 —— PS:明天就申請正文部分完本了,后續還會更,但都是以感言的形式發的免費番外,不要錢不用訂閱的,一般一周一兩更白送的。開新書之前,還會再密集更幾天。就這樣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