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且這些進步都是在沒有諸葛兄弟干預的情況下,自發完成的,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諸葛瑾再去親力親為畫圖紙、點撥工匠、教他們具體往哪個方向設計船舶。 大漢已經培養起了初步的航海文化和傳統,民間也有了自發進步的土壤。因為人口重新恢復,而且增長速度還不慢,加上雕版印刷術和印刷書籍的普及,民間讀書人也越來越多,能看懂朝廷宣傳、目光長遠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而朝廷這些年一直在諸葛兄弟的掌舵下,不斷宣傳“之前之所以天下大亂,都是因為人口繁衍而田地不增加,所以人多地少,貧者無立錐之地”。百姓們聽懂了這些邏輯之后,民間的富商和有識之士也就看出了航海的巨大價值,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航海才能找到新的肥沃待開墾土地,這些土地原本或許只是因為被群山或者海峽阻隔、與中原之間陸路交通不便,但只要有海船聯絡,交通成本就可以極大降低。 而這些通過航海可以相對輕松抵達的新的肥沃土地,才是讓大漢長治久安、走出原本每隔兩百年人口爆炸大亂一輪治亂周期的關鍵。 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大漢在開發閩中的同時,自然而然也把夷洲和朱涯洲進一步開發了出來。 當地的熱帶病雖然恐怖,但是有了諸葛瑾發明的風油精加持,以及華佗及其徒弟們對熱帶病的醫學研究、藥物研究,很多困難被一個個逐次克服。連帶著東南亞后世越南、柬埔寨一帶的沿海地區,也都被步騭、陸議等人陸續開發出來。 北邊那一路,三韓半島和扶桑列島,也漸漸被大漢的航海征服。 整個大漢的疆土不但比此前的巔峰期更膨脹了數成,同時民間的開拓氛圍,也是前所未有地昂揚。風化之美,眼界之開闊,皆非前代可比。 章武八年,大漢就徹底歸化了朱崖洲。章武十年,夷洲西部沿海平原也全部落入朝廷實際掌控。 到了章武十二年,朝廷的屯田已經南起后世柬埔寨,北抵后世吉林中部,東到扶桑的九州島,西至蔥嶺和哈薩克草原。 而章武元年,相當于原本歷史上的建安十九年。所以章武十二年,也不過是相當于原本時空劉備登基后四年、公元224年。 (注:歷史上建安年號用到二十四年,然后次年曹丕篡漢,再次年劉備稱帝,所以書里章武這個年號相當于比歷史同期早了八年拿出來用。) 而原本歷史上,224年的時候,劉備其實都已經過世了。只是這一世,他一切順遂,又沒有兵敗的心理打擊,所以健康狀況保持得還不錯。 不過人的年紀和壽命,終究是有一定慣性的。所以活到將近六十五歲了的劉備,這年還是不免生了一場大病,但最后還是養好了。 病好之后,劉備在享樂方面也收斂了些,不再肆無忌憚地“接著奏樂接著舞”,而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考慮了身后事。 諸葛瑾比他年輕十五歲,諸葛亮比他年輕二十一歲。所以諸葛瑾今年也即將知天命之年了,諸葛亮也四十三歲了。 劉備對于傳位太子,是沒什么疑慮的。他這一世的太子,是官渡之戰后沒多久得的,如今也快年滿二十五歲了,過幾年正好適合接班。 在古代環境下,太子三十歲能登基,就是很黃金的年齡了。一般其他特別長壽的皇帝,如果封長子為太子,太子很多都熬不到接班,就是因為長子和父親的年齡差太小了。 比如劉徹的太子,就是因為劉徹活太久,后期又腦子不清醒,最后巫蠱之禍弄死了。后世但凡活到七八十歲的老皇帝,作為其長子的太子也少有順利繼位的。 劉備生兒子生得晚,早年顛沛流離時的子女夭折失落,安頓下來后才生下足以養大的兒子,如今看來卻成了好事。 因為這至少能確保劉備和太子有四十歲的年齡差,而其他皇帝往往和長子只有二十歲的年齡差。 劉備雖然對傳位沒有疑慮,但他病好之后,還是找到諸葛瑾和諸葛亮,私下里聊了一下這個問題。 關于將來輔政的安排,劉備并沒有什么擔心的。他知道關羽張飛都是自己的同齡人,而且武將年輕時受的傷損比較多,不似養生的文官長壽,所以將來文武兩途,都要交給諸葛兄弟輔佐。 所以他借著這個機會,大致把未來可能的人事安排說了。 “子瑜,孔明,此番大病,朕也看透了很多東西。朕當年說過,自子瑜之后,朝廷不再設三公,所以將來百年之后,朝中文職,就正式以尚書令為首,這些相關的改革,這些年也都漸漸落實下去了,朕沒什么可擔心的。 朕最近還在考慮,未來連大將軍的職務也不想再設了,天下一統之后,朕讓云長擔任過大將軍,但云長的身體還不如朕,將來再讓外人擔任大將軍,朕也不放心,數代之后,還是容易成為外戚專權的工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