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宋慶歷二十五年春二月,宋軍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滅楊氏政權,收取云南。 這些年趙駿一直致力于讓中華秋海棠葉歸于一統。 但大理卻是最大的阻礙。 原因無它,因為在前些年大宋在國際形勢極差,連高麗都背棄的情況下,只有大理還在力挺。 雖然這跟地緣政治有關,高麗實打實受到遼國威脅,大理卻偏安西南方,不可能與遼國走得太近,只會跟緊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么樣,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襲擾大宋邊境的情況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所以在大義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對大理下手,只能想別的辦法。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大理國并非內部穩定鐵板一塊,其中權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楊氏虎視眈眈,國主段思廉已經無力掌控局勢。 終于到了宋慶歷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楊氏發起叛亂,兵馬浩浩蕩蕩殺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無法阻擋,便只能求助于高氏。 相比于大宋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大理的政治環境其實還是以部落制。 高氏和楊氏都是大理內部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其余諸多部落首領以國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義寧遺族楊氏馬首是瞻。 后來段氏和楊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強勢崛起,掌控了整個大理國權勢,令段氏和楊氏都十分忌憚。 于是楊氏鋌而走險,楊家首領楊允賢發動叛亂,以清君側的名義攻打高氏。 歷史上這次叛亂最終被高氏平定,并沒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幫助高氏奠定政權,曾短暫廢除段氏,自立為王。 然而這一次楊氏不知道為什么兵精糧足,裝備也非常充足,與高氏鏖戰兩年,最終把高氏擊敗,進軍羊苴咩城,廢除段氏,重建大義寧國。 可還沒等楊氏高興太久,宋軍神兵天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掃除了整個云南,將楊氏復興的大義寧國消滅。 消息迅速傳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灑落,烏云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時間內洶涌上漲,淹沒了用混凝土澆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風光帶,水位離岸上已經不足一丈。 不過得益于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廣濟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運河還是新修的運河,統統都加固,因此并未發生水災。 反倒是春雨時節,堤壩兩岸楊柳飄飄,畫橋岸曉風殘月,打著油紙傘,順著青石板鋪成的東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現在還存在的古城區已經很少,只有內城東南角的東大街和東華門外的馬行街還保留了部分。 這部分有東大街和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討市、相國寺、竹竿市、惠和坊、廣福坊等十多個坊市,面積加起來約四五平方公里。 其余地方基本都已經拆遷,紛紛修建起了高樓大廈。 就剩下的這點古街道坊市還是趙駿堅持才留下來,不然按照那些朝臣們的意見,也該早早拆了才是。 相比于當年趙駿改革的步履維艱,眼下大宋的朝臣們卻是比他一個激進派還激進。 原因在于搞拆遷和大興土木太能賺錢和迅速搞出政績了。 大宋這些年明里暗里撈了太多好處,對外貿易賺得盆滿缽滿,民間的工廠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工業化的進程速度飛快。 從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僅僅26年時間過去,大宋就煥然一新。 國庫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長,其中搞拆遷的房地產功不可沒。 汴梁工業化進程最快,各種工廠數不勝數,工廠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口暴增,如今已經有一千萬人,對于房子的需求極大,拆遷讓財政獲利不少。 比如一個坊市拆遷費只需要花數百萬貫,如果修成樓房的話,可居住面積將大大增加,賣出去能數倍甚至數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趙駿卻認為拆遷確實是暴利,但只是短期利潤可觀。長期來看,還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為唯有讓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蘊,它的風格特點,讓文化和特點成為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夠讓城市一直迸發勃勃生機。 就好像后世我國首都北平的二環一樣,那些以前留下來的胡同、四合院以及故宮,讓人體會到明清時期的古韻。 而拆除大量古建筑,只會讓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變成一座鋼筋水泥鑄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趙駿保留了大量美輪美奐的皇宮和一些經典街道坊市,并且對其中的古寺、廟宇、坊市、屋樓進行修繕,讓它們成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蘊。 結果這就讓那些原住民罵娘。 畢竟還是就像二環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樣,有價無市,房子不拆遷,原住民就沒法成為拆遷戶,老破小的二環胡同和四合院又沒人買,造成一批住著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房子,生活卻窮得叮當響的北京原住民。 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環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許多,特別是汴梁百姓,堵宰相們都不帶含糊。 去年下半年聽說政制院駁回了開封府與城市規劃建設部的提議,馬行街跟東大街不少百姓就不樂意了,于是跑去楊察、楊告、蘇渙、陳希亮、趙抃、梁適等宰相府邸鬧事。 最近幾年是趙駿權力達到鼎盛的幾年,公元1056年,范仲淹、晏殊、杜衍、鄭戩、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納入了楊察、楊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于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彥博、韓琦、龐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慮到他們這些人卸任的時候年齡才五十多歲,連六十歲都不到,讓這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損失,于是趙駿再次進行改革,對政制院進行縮編和外擴。 所謂縮編就是減少宰相數量,將人數減少到了八人,除了趙駿自己以外,目前就只有楊察、楊告、李柬之以及前年進的蘇渙、陳希亮、趙抃、梁適四人。 外擴就是保留原來的宰相,只是不再擔任宰相職務,而是以政制院參事的名義繼續留在政制院,為宰相參謀政事,沒有實權。 不過即便沒有實權,可一來以前當過宰相,影響力還在。 二來繼續待在最高權力中心,看似沒有實權,可誰離權力中心最近誰就有權力,因此他們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從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沒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補同知也只加于一級十六部,令他們職高一級,中間缺的這一層,恰好由退休宰相補上。 如此一來,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范仲淹、晏殊、夏竦、賈昌朝、富弼、文彥博等人在內的十名參事組成,形成了一個以趙駿為中心的龐大政治團體。 這個政治團體雖然內部肯定有小山頭和分歧,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說話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們請教。 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個是趙駿提拔上來的,剩下的梁適也恭敬順從,因此他的權勢一時無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