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這樣的環境中,每一種生命都在其生態位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維持著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 無論是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追逐游戲,還是植物與傳粉者的微妙合作,都是大自然精心編排的戲劇。 而今夜,這場戲劇將迎來一個機械降神的存在。 隨著陳云的到來,這片寧靜祥和的土地即將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實驗。 陳云緩緩降落,選定了一個相對開闊的地帶作為實驗場地。 他心中盤算著如何利用這片自然寶庫,才能夠滿足自己的研究需求。 他不需要考慮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可逆影響,所以心中的想法也就變得有些極端起來。 相比較直接用籠罩方圓一萬米的心靈立場對范圍內的生物進行實驗。 陳云覺得可能還不夠。 這個范圍內的生物哪怕算上昆蟲和植物,應該也并不是太多。 畢竟生物密度受到諸多影響。 首先是因為自然需要平衡,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即在生態系統中占據的位置和功能。由于生態位的限制,即使環境適宜,某些物種的數量也不會無限增長。 其次是因為季節性變化,印度東部沿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影響著森林中的水資源分布。在旱季,水源變得稀缺,許多動物會遷徙到其他地方尋找水源,這也導致了森林中生物密度的季節性變化。 最后還有許多其他原因。 考慮到這些因素。 陳云意識到如果他要進行大規模的實驗,需要一些準備。 想到這。 陳云的心靈立場立馬開始動起來。 用強大的力量讓這方圓一萬米瞬間夷為平地,一切的物質都開始變成了他基建的材料。 首先是地下一百米被掏空,所有物質都被掏出來作為材料凝聚成其他的形狀,在深坑中建立起諾大的圍墻隔離出許多塊區域。 然后。 在這基礎上一層又一層的疊加。 在關鍵的地方將物質變成被極致壓縮的物質,其余的地方用略微壓縮的一些物質,從而可以保證整體的結構基本上足夠穩定。 不消片刻工夫,便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從地下一百米一路像搭積木一樣搭到了地上一百米。 這幾分鐘之內完成的驚世杰作。 足以讓任何土木老哥目瞪口呆。 高兩百米,半徑一萬米的圓柱,或者說是圓餅。 簡直宏偉的不像樣。 如此宏偉的建筑,換做世界上任何一個建筑團隊來做,幾乎都是需要一輩子來試著達成的目標。 但是對于陳云而言卻是并不復雜,只需要一層層的搭積木就行了。 需要考慮力學結構的地方,只需要通通用密度極高的物質暫時頂上即可。 反正因為他能力是將整個建筑捏出來的,所以其可以說是完全一體,可以不用考慮很多結構問題。 最重要的是也不需要其支撐多久。 而陳云看著面前的建筑也是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的心靈立場只能籠罩方圓一萬米的區域,并在這其中進行滋潤能力的實驗。 這個范圍里只有一部分生物肯定不夠,他需要去抓一些來填滿這里。 而只填滿平面的一層的話,也是有些不夠。 所以陳云讓試驗場地立體起來。 做完這些準備工作之后。 陳云便快馬加鞭的向著周圍飛行,準備將整個森林里能動的生物全部都抓進他準備好的試驗場地。 東高止山脈森林的東西寬度大約在50至100公里之間,具體取決于地理位置,至于其南北長度則是大約為1,500公里左右。 這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著數之不盡的生物。 大象、老虎、羚羊、野豬…… 陳云雖說并不怎么太在意對環境的影響,但是他也不會太極端。 但是將自己視為地球總督的他,還是不至于太極端。對于自己領土上的生物多樣性稍微有一些在意,所以他對于瀕危生物只抓一些,對于比較多的生物則是直接大規模的抓。 幾百萬只的青蛙直接抓它個一百萬。 十幾萬的蜥蜴也是直接抓個三四萬。 但是所有生物肯定都不會抓超過三分之一以上。 很快。 陳云搭的立體實驗平臺中,便密密麻麻的塞滿了幾百萬的生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