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西域巡幸的經歷,雖然沒給劉備帶來任何直觀的好處,但卻進一步刷新了他的三觀,讓他在后續的執政人生中,堅定了進一步重視工商、重視技術、重視探索的基調。 大漢的文化、教育、選官、吏治,也要配合這個思路方向,一起形成合力,才能長期保持對已知世界的絕對領先。 至于進一步著力發展航海和造船,那不過是眼下的小目標而已,還沒資格作為國策來討論。 另外,李素畢竟是天下智謀之士,而且對國際局勢的戰略遠見方面,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包括諸葛亮也不行,畢竟諸葛亮對外國史的理解,肯定是不如李素的。 所以,在劉備惆悵于“無法趁著帕提亞和羅馬雙雙陷入內戰兼外戰的千載良機軍事上撈一票”時,李素也給他提出了一些非軍事的手段,讓劉備可以多少彌補心中缺憾。 李素提出的方略,主要是外交層面的。他建議劉備,趁著這個時機,對西域派出使節,也不用帶太多兵力,就幾千騎兵,由馬岱護送使者,走伊犁河至西海(巴爾喀什湖)的路線通過中亞草原,然后跟帕提亞人和羅馬人斡旋。 如果是和平年代,李素派出的使者如果帶著這么多部隊,可能會引起帕提亞人的警覺,甚至懷疑漢人有沒有可能是打算落井下石跟羅馬一起夾擊撿便宜。 但如今帕提亞已經岌岌可危了,而且雙方打得那么兩敗俱傷,肯定不敢貿然再多得罪一個強國—— 尤其這個時空的帕提亞,對大漢實力的了解也遠比歷史同期要深刻。 在李素和諸葛亮鼓勵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大環境下,過去十幾年里,往返的商旅不要太多。大漢有多富庶、軍備有多強大,西域各國都知道。 所以,使者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至于出使的目的,李素也是根據手頭的情報,仔細定制過的—— 既然現在帕提亞王正在和他弟弟打王位爭奪戰。 羅馬人那個駐扎在后世伊拉克一帶的、弒君上位的禁衛軍軍官皇帝,也在跟后方敘利亞地區登基的有血統優勢的正統皇帝,也在打內戰。 那么,大漢使者有個最牌面的出使理由,就是: “大漢皇帝聽說西陲蠻夷有正統淪喪的逆亂,所以來調停羅馬和帕提亞兩國。要求雙方都做到‘不支持對方內部的篡逆反賊,暫時罷兵休戰,讓雙方都可以騰出手來先解決自己內部的反賊’。” 而大漢之所以要主持這個公道,是因為大漢是地球上最重視尊卑正統的文明之國,大漢有最神圣而傳承有序的天命君權體系。 大漢不是想從帕提亞和羅馬身上撈什么地皮好處(至少暫時是這么演給羅馬和帕提亞看的),雙方隔著草原大漠也不可能建立飛地統治。 大漢只是不希望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亂臣賊子篡逆之輩有生存空間,是為了維持一個全球一起講正統的國際環境。 所以大漢只能勉為其難花點資源來當這個國際警察。羅馬和帕提亞哪一方不接受這個“不得贊助篡逆”的調停條約,那大漢就與另一方合力擊之(但真到了那一天,大漢遠征軍的軍需后勤輜重必須由聯盟一方承擔,但實際上這只是個談條件嚇人的說辭,不會真用的) 還別說,這個理由是很說得通的,因為跟羅馬和帕提亞人一比,漢朝的君權傳承確實體面得多。 帕提亞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就沒有成體系的君位繼承制度。 草原游牧出身嘛,跟《歐陸風云》系列里那些蠻族入侵差不多,每一代可汗酋長蠻王死后,都得諸子血腥爭奪一番,跟后世的蒙古內戰和奧斯曼養蠱也不遑多讓。 羅馬雖然好一點,但他們的皇帝“奧古斯都”也是推戴為主,當初五賢帝時代還靠收義子當女婿來傳位,康茂德這一系被滅了之后,就徹底亂了。 塞維魯卡拉卡拉父子勉強是傳位成功的,現在卡拉卡拉一死,羅馬將來會再次陷入“皇帝,兵強馬壯者為之”的狀態,毫無血統神圣性可言。 大漢今天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宣揚先進的制度,讓大家都走上和平世襲的道路,防止篡逆歪風擴散。(對外是這么宣稱的,實際上可以趁機撈別的好處。打著這個旗子,實際上走別的路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