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番外第66章 危塔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3)頁

    “陛下要觀鐘,在此觀瞻即可,要聽鳴鐘,那就還請登頂、或者回到剛才那層——這層是放鐘的,下面那層才是鳴鐘士卒操作的。”

    劉備愕然:“這鐘大到放鐘和鳴鐘還要分兩層?這是為何?”

    李素指著鐘內的擊鐵:“此鐘如此巨大,鳴響的擊鐵也重逾千鈞,嗡鳴回聲極為巨大。鳴鐘時,必須將四面落地長窗全部卸掉,疏通風勢,擴散回音。

    高處風太大,人留在此處會有危險。另一方面,鐘聲也太過洪亮巨大,之前在地面試的時候,震傷了幾個鳴鐘手,臟腑七竅流血。

    所以才特地設計加高了兩丈塔身、加了一層給敲鐘的人藏身,樓下那層隔音效果比較好,躲在那里用傳動機關敲才不會被鐘聲震傷。”

    劉備聽了,立刻從諫如流:“那還是算了,朕還是先登上塔頂吧,還有二十丈是吧?隔了二十丈遠后,關上門窗,應該就安全了吧。”

    既然要躲,就索性一步到位躲遠一點。等劉備登頂了,再吩咐下面的人敲便是。

    一行人又攀登了十幾分鐘,總算來到頂樓。

    頂上倒數第二層是燈室,有個巨大的篝火堆或者狼煙堆,旁邊還有巨大的金屬鏡子,組成凹面陣以聚焦反射火光。

    燈室再上去,還有一層瞭望層,那才是最頂,顯然是供達官顯貴觀景的。可見這燈塔設計的時候,也是考慮到游覽的需求的。

    只不過絕大多數人上不來,這不是錢的問題,只跟社會地位有關。以后說不定至少要官居郡守的人,或者是有列侯爵位的,才能上來看一眼,引為殊榮。

    高處的狂風,吹得劉備都有些睜不開眼,須發戟張,卻還是忍不住強撐著睜眼貪看景致。

    “好,好,好,丞相這燈塔造得好。利國利民,東海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盡收眼底。看著這些海船,俱往此輻集輻散,可謂天下海途樞紐矣。”

    劉備沒什么文化,說不出什么大詞,只是簡單粗暴反復強調喊了一會兒好,旁邊隨行的文武當然也跟著附和。

    劉備意猶未盡,拉著李素表態:“丞相也是第一次登塔吧?今晚可以在塔上下榻歇息么?好不容易上來一次,總要作詩留念,不枉此行。”

    劉備不是喜歡詩詞,他的心態就像是想“發個朋友圈證明自己到此一游了”。

    這個時代沒有照片可以拍,不寫詩沒法證明自己的優越啊。

    李素倒是很清楚劉備的心態,揣摩著說:“陛下,要不臣找人給陛下畫像一幅,以志此盛況吧?

    臣近年來也擷取羅馬人的不少畫技長處,而且跟阿亮琢磨了一個用平面玻璃隔著看人、在玻璃上先鋪上半透的薄紗勾勒圖形,遠比原先的圖畫比例精確一些。還用了不會滲散的黏性顏料。”

    李素提到的,顯然是中世紀才出現的油畫了,或者說蛋彩畫(油畫出現之前,有些跟油畫技法差不多、但調顏料的材質是蛋清,就叫蛋彩畫),總之就是利用了顏料不是水性的,不會滲漏擴散的特性,好好整以暇慢慢地畫。

    顏料和工具好搞定,但寫實派畫風在古代難以推廣的另一個難點,主要是古人不懂透視原理,傳統畫無論是東西方,一開始都是散點透視的,沒有一個近大遠小的聚焦。

    這一點也不光是漢人,西方世界一直到后來拜占庭人那些畫,也都是沒焦點的,平鋪的比例,所以要求畫得特別像,就有難度。

    不過這東西,隨著小面積的平板玻璃出現后,其實也好解決。因為不需要畫家真懂什么高深的物理原理,只要隔著一塊玻璃取景、然后把他真實看到的景物大小關系、完全沿著眼睛視線所見、瞄在玻璃后的紗布上,最后再潤色成稿、謄到正規畫布上。

    這東西也是剛出現不久,其中諸葛亮也貢獻了不少,主要是提供了玻璃。

    李素熱衷于這項技術,倒不是為了民生或者經濟。純粹也是他覺得自己都老之將至了,想留下一點自己的形象給后人瞻仰。

    他不希望自己的樣子被后世之人隨便美化或者丑化,更不希望后人隨便弄點泥塑木雕在那兒膜拜、然后就說這人就是李素。

    看看孔子關公諸葛亮這些人,歷史上的遭遇,就不難想象,李素到了如今的地位,未來不知道要被人藝術加工多少次呢,還不如留下真容。

    所以,促成寫實畫風和相關技術的出現,真不是為了錢,這東西也不賺錢,只會賠錢。也許達官顯貴留下一張非常像的真容,要花費黃金數百兩,但對于花得起這價的人而言,是值得的。

    劉備也是第一次聽說這項還在“實驗階段”的技術,連忙打聽了幾句,是不是真能畫得像,又問最快何時何處能征辟到畫匠。

    李素也表示最快的話,句章縣城、會稽郡公的別府內就有畫匠。如果急的話,派一艘快船上岸接人,明天就能到。

    劉備不由好氣又好笑:“在家做的好大事!培養出能畫得像的匠人,也不跟朕說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