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回憶起來后,他才尷尬笑笑:“賢弟當日不是說,天子巡狩四方,其利有二,首先便是懾服不臣,向新附蠻夷宣揚天威。 其次,便是趁著這機會,讓朕和百官都更了解下情,上下同欲,便于巡視回雒陽后,便進一步實施幾項變法?” 李素聽了,還算安慰,好歹劉備沒完全忘記正事兒。他便順著這個話頭往下說: “所以,之前都是小事,北疆之巡,主要是夸示武功,震懾羌氐。南海、閩中之行,關鍵是讓隨行百官親眼目睹如今大漢的香料、糖茶貿易之盛,稅源之豐。 現在到了會稽,才到了重中之重:陛下不僅要親自知道扶桑金銀礦藏之富足,關鍵是要讓重臣、世家們也知道。 因為回京之后的變法,首先關鍵還是財政與幣值。如今扶桑金銀銅開采都已進入正軌,中原百姓手上,以后的銀子也會越來越多,而不僅僅有金、銅。 所以,將來金銀銅三種鑄幣計價的并存,是無法避免的。朝廷只能是引導和規范,卻無法徹底杜絕其中一種的使用。 而三幣并存,也肯定會帶來一種危害,那就是無論朝廷怎么規定這三種金屬之間的官方兌換比例,肯定最后會因為實際產量和稀缺程度的變化,而產生金銀銅比價始終來回波動。 最后,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哪種東西實際價值高于官方定死的價格,世家豪強和富商們收到那種幣后就窖藏儲備起來、不再往外花。 最后還是會導致時間久了之后錢荒,以至金銀都被一代代陪葬、或者因為財主地主老死昏聵忘了交代子孫、埋藏滅失。總的來說,是不利于國家穩定經濟和財政的。” 李素說的這個道理,劉備也是很門清的。畢竟他是出身貧寒的皇帝,底層人民的疾苦他很清楚。 別的不說,當年李素跟他結交一起混官場的第一年,他們因為揭發張純謀反、得了黃金五十斤的賞賜, 可隨后不就是一波“先按官匯折成銅錢給你,你嫌重要拿黃金,再按黑市匯率折回黃金實付”,一進一出賞賜就被打了六折。 當時劉備還捏著鼻子認了,因為這就是社會現實。有官匯有黑市匯的,肯定要承擔價格雙軌制的一切弊端。 親自被盤剝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苦,劉備肯定不能容忍未來的國家有太高的金融炒作靈活自由度。 因為金融炒作自由度越高,馬太效應肯定越強。作為帝制集權的皇帝,誰會喜歡“金融自由”呢。 哪怕他們不知道什么叫“虛擬經濟”,他們依然會本能就厭惡的。 李素其實也厭惡,并不是迎合皇帝。他覺得古代社會比現代社會優越的地方,就是沒有那種純虛擬的金融衍生品,才讓社會的盤剝速度放慢了些。 否則貧富分化的速度肯定會倍增,朝代更替的周期也會更加劇烈。 不過,認清問題歸認清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則是另一回事了。 劉備意識到三種金屬貨幣并存帶來的投機倒把空間后,不由憂心忡忡:“這個問題,丞相可有良策?” 他說到正事兒,很是鄭重,稱呼也從賢弟又變回丞相了。 李素侃侃而談:“無法根治,不過可以設法緩解。臣以為,兩種本幣并存帶來的投機空間,還是可以忍受的。所以未來的思路,是要讓三種本幣并存,轉化為實際依然只有兩種本幣流通。 臣想到的具體做法,是讓銀、銅逐漸正常流通,而黃金則轉為國家儲備,只發行權利證明票據,但不實際交割。 考慮到黃金最少,也最便于統一管理,而且黃金儲存多久都不會生銹,連銀那樣的發黑都不會,所以儲備損耗也是最小的,所以這個做法,應該會有挺強的操作性。” 劉備一開始沒理解,稍微琢磨了一下之后,他想到了已經問世二十幾年的“抄引國債”,便自然而然把李素說的“黃金權利憑證”,理解成了那種空手套白狼的“紙幣國債”。 那東西很容易超發的吧?就算名義上以黃金為擔保,但只要不承兌,那就還等于亂印,最后還是有較大概率信用崩盤,如何取信于商民呢? 劉備倒是不擔心自己亂印錢,但他覺得后世子孫太平久了,肯定忍不住,也沒有個約束。 有那么一瞬間,劉備甚至產生了一種想法:要是皇帝的權力不是絕對無限的那就好了……也別限制太多,最好是有個超然的存在,在后世他劉備的子孫胡來的時候,幫忙踩一腳剎車,別鬧得太不像話就好。 可惜,這種超然的、又是為皇帝好的權力,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權力大了,就會取而代之,權力小了,又沒用。 也就李素、諸葛亮這兩代可以絕對信任,將來可怎么辦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