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遺憾。 正如那句話,遺憾始終貫穿著人生。 坐在李洵身側的齊甲清見余乾進來,朝他輕輕點頭示意。 一段時間不見,齊甲清不僅氣息萎靡了許多,整個人也跟著憔悴了很多,這種逆天續命所耗費的修為就算是二品修士也根本不能久持。 這還是齊甲清本身就擅長這一塊之下。 接著,齊甲清雙手掐訣,最后數道靈決沒入李洵體內。后者頓時臉色突然紅潤起來,整個人的精氣神彷若也跟著飽滿起來。 再無半點剛才行將就木的樣子。回光返照。 做完這最后的一件事之后,齊甲清站了起來,甩了甩衣袖然后鄭重的朝李洵作揖。而后才邁著沉重的步伐離開小院。 偌大的院子,便只剩下李洵和余乾兩人,一人躺于涼亭之中的搖椅上,一人立于涼亭之外。 “回來了,來,陪朕聊聊。”李洵雖然精神恢復了,但是身體還是不足以支撐他坐起來,依舊躺在那對著余乾輕輕招了招手。 余乾走過去,在李洵的對面坐下,看著面前桌子上茶具。余乾想了想還是點起小火爐,然后慢條斯理的開始煮起了春茶。 往前,余乾和所有大老交流的時候都是別人煮茶,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做著這樣的事情。 李洵也不急著說話,只是面帶笑意的看著動作稍顯些許生疏的余乾。 稍頃,茶水開始慢慢沸騰起來,清寧的茶香亦是開始飄蕩出來。 余乾低頭看著茶葉沸騰的樣子,并未看李洵。 李洵這時候才輕輕說話,聲音微弱但是很努力的中氣著,“這次喊你回來,倒也很簡單,就是想在離開之前跟你說些事情。” “陛下請講。”余乾抬頭望著眼前的李洵。 “這里有兩道圣旨。”李洵指著左手邊小桌子上的兩份黃色卷軸說著,“國不可一日無君,朕之后,新任便在其中。 朕擬下的第一道旨意是立楚王李成化為儲君,后來便又添了一道,是為代王李簡。朕現在想問問你,你覺得該立哪位為儲君。” 若是對一個尋常的大臣來講,一位君王臨死前問你這個問題,那簡直就是無異于把你架在十八層煉獄之上去烘烤。 但是對余乾來講,這種問題他沒有任何的心理壓力,冠絕的實力讓他無懼任何朝廷上的政治風雨。 甚至可以說,那些執政者每一件大事在做出決定前都需要考慮他這個跳出游戲規則的存在。 余乾倒了杯清茶推到李洵面前,說道,“臣在進來的時候并未見到楚王在那,也便陛下現在其實有了自己的答桉。” 李洵笑了出來,“你果然還是如此心思玲瓏。” 余乾卻抱拳說道,“陛下,論能力,臣以為楚王是所有皇子里最有能力的那位。他知民間,又以皇長子之軀在北疆那邊鎮守多年。 現在在和南陽那邊爭端之中起著絕對的肱骨作用,始終帶病鎮守在夷陵山脈。 楚王有如此能力,又是皇長子,這皇位理當傳于他。 至于代王李簡,雖說他是文安的兄長,但陛下無須因為我而做出這樣的選擇。 臣對權力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也不想因為我的存在而被迫形成這種情況。” 李洵卻依舊保持著微笑說道,“其實朕并不是因為你。楚王雖勇,但是常年在外征戰,較少回京。 他雖然也頗為成熟有智慧,但畢竟少了許多在太安之中的磨練。在為人處世的智慧上不如代王。 你或許會覺得文安的這位兄長好玩樂,但是在他那些眾多兄弟之中,唯獨他的那顆彗心頗受朕的喜愛。 只是他平時較少顯山露水,對外多頑劣形象。外人都以為朕和韋貴妃相處的時間最多的原因是因為文安。 但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代王。韋貴妃替朕生養了一對好兒女。 故而,代王雖不如楚王驍勇,但是其智慧足以幫朕守護好這老邁的大齊。現在的大齊不需要開疆擴土的君王,而是需要守成的君王。 朕相信,代王可以做好這件事情,也必然能做好這件事情。 二者,成化的身體其實在南陽那趟之后就大不如前。國師說過,他或許難過不惑之年。如今大齊風雨飄搖,再撐不起十余年間連過兩位帝王。 再者,若是楚王登位,大齊會更動亂。因為世人都知道你和代王的關系,和代王親近的那些人自然也會蠢蠢欲動。 朕知道你并不會戀棧權位,但是別人不這樣以為。只要你和文安還是夫妻一天,那那些人心就不會死。 人都是會變的,朕死后十年或許代王無恙,但二十年后呢?而大齊至少需要數十年的修養才能慢慢恢復之前的情況。 這一切的最好結果便是有著慧心的代王繼承這個位置,然后努力把大齊的民生恢復到一個較好的水平之上。” 余乾只是靜靜的聽著李洵這些話語,他也知道李簡確實不差,人品也確實有保障。但是李成化絕對不是李洵嘴里的所謂莽夫。 文成武就完全可以用來形容這位皇長子,但最好的答桉確實不好是這位皇長子。 李簡登基,退一萬步講,只要自己這個天下聞名的余少卿還活著,那大齊的朝堂就半點無那些鬼祟的內亂心思。 因為自己這個標簽早就和李簡那邊綁定上去了。 而李洵更是看出自己對權力沒想法,就更不會成為不可解決的外戚麻煩。 試問,有自己這樣的定海神針保證大齊百年的權力平穩狀態而無半點宮廷霍亂的可能。這樣的人上哪去找? 更遑論,李簡也確實有君王之姿,能力或許比不上李洵,也差李成化一些,但是如李洵所說,做一個守成的君主半點問題沒有。 所以綜合下來,唯獨李成化是血虧,其它各個方面都是血賺。 而現在李成化又不在北疆,一直在夷陵山脈那邊。就算他想做謀反蠢事之類的也根本力不從心。 而且自己在這,只要是李洵圣旨落下,李成化又哪里敢作亂。 從這個角度來講,李洵突然要逝去這件事肯定會引起那些皇子的動亂和小心思。但是因為自己存在,這一切就不會再有。 余乾現在心里稍稍有些感慨,倒不是因為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單純的為李洵而感慨。 這位帝王到死想的都是大齊能否穩定長存,一生無愧于明君二字。 “一切謹遵陛下旨意。”余乾輕輕頷首。 李洵顫顫巍巍的伸出手把李成化的那道圣旨拿起,然后丟進小火爐里,獨留下李簡的那一道。 看著小火爐里燦爛一些的焰火,李洵的眸子也暗澹不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