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企業擴大成規模-《我在1982有個家》
第(1/3)頁
王向紅和等待的家屬們這么高興,首要原因就是王東權指揮著捕撈上來的那一網紅加吉魚。
這種魚在外島地區擁有特殊地位,價值大且能預示好兆頭,社員們都說西哈努克親王訪華就會點名吃這條魚。
看著大家伙喜氣洋洋的樣子,王憶感嘆道:“大權這次可要囂張了。”
王向紅哈哈大笑:“那小子的性子最嘚瑟了,他指揮著捕撈到一網的紅加吉魚,能不囂張嗎?”
社員們聞言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他爹才囂張呢,不知道從哪里弄了個紅綢緞折疊了個大紅花給他掛在胸口上。”
“從哪里弄的?還能從哪里弄的,上梁用剩下的,一直沒有拆,讓大權他爹給借了過去。”
“噢,大權戴著紅花是因為指揮了撈上一網紅加吉的事?我還以為他是要去當兵呢!哈哈哈……”
跟著王憶去抬機器的勞力說道:“嗨,大權他得意什么?不就是捕撈了一些紅加吉魚嗎?王老師才厲害呢!”
“王老師怎么了?”大家伙問道。
說話的勞力想吊大家伙的胃口,這時候有人搶了他的話頭說:
“王老師給咱們隊里弄來了一臺面條機,這機器可太好了,一天能出兩千五百斤面條!”
一聽這話,眾人嘩然。
他們知道王憶厲害,也知道王憶給生產隊帶來了許多的好機器,甚至主持著辦起了個維修廠。
但是他們還是被‘一天能出兩千五百斤面條’的機器給震驚了。
這是什么機器?
這得是多大的機器!
被搶了話的漢子很不爽,說道:“你懂個屁,不是一天能出兩千五百斤面條,是一個鐘頭能出兩百五十斤面條,要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干……”
他迅速掐了掐手指并且嘴里念念有詞,然后篤定的說:“那可不是兩千五百斤面條,是足足的六千斤!”
王憶看了他算賬后點點頭:“嗯,你速算法練的不錯。”
現在沒人去注意什么速算法,都處于震驚狀態。
一天六千斤面條……
這不是機器,這是個工廠吧!
然后不過一人多高的機器被小心翼翼的搬了下來。
這機器挺大的,可是相對一天六千斤的產量來說可就相當迷你了。
社員們難以置信,詢問還有其他配件在哪里。
他們見過罐頭生產線,一條生產線需要好幾臺機器進行組裝。
所以他們認為這高產能的軋面條機也得需要多臺機器組裝成生產線。
然而,就是這么一臺機器!
社員們嘩然。
這機器的效率有些驚世駭俗了。
王憶開始后悔把具體信息公布出去了。
他早就該想到的,這種效率的機器在83年代太驚人了。
社員們的反應不算夸張,哪怕是見多識廣的大城市機械工程師來聽說這臺機器的產能,也得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于是王憶趕緊找補:“伱們說什么呢?瞎說嘛。”
不等他話說完,立馬有好幾個人異口同聲的說:“沒有瞎說。”
“對呀,王老師你自己說的,一小時二百五十斤的面條。”
“我也聽見了,王老師還說是濕面條,不是干面條。”
王憶心里咯噔一下子。
這些家伙!
不過他腦袋瓜子一轉,立馬有話可以找補:“是,一小時二百五十斤面條,但不能算它一天能生產六千斤面條。”
“我問你們,你們一個鐘頭能搖櫓跑綠眉毛船五公里,那么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能跑一百二十公里?”
有人搖頭:“那肯定不行,人又不是機器,人是要休息的。”
王憶語重心長的說道:“機器跟機器也不一樣,這軋面條機要用到里面的一臺特殊的電機,它工作時候發熱嚴重。”
“所以它工作一小時就得休息兩小時,一天頂多能干四五個小時吧,所以產量也不是那么高。”
王向紅算了算說道:“要是能干五個鐘頭,那也能干出一千多斤的面條,不少呢。”
王憶說道:“管咱們社員吃一頓肯定沒問題,這樣,今晚就給社員們加工面條吧,家家戶戶吃一碗熱面條。”
王向紅哂笑:“加工什么?生產隊買面粉,直接請咱社員們吃頓熱面條。”
王憶很詫異:“嘿喲,隊長,今天你怎么變得這么大方呀?以往不都是你批評我瞎大方嗎?”
王向紅吸了口煙,露出欣慰的笑容:“這不是你們此次去錢塘海不光捕撈到了鰻魚苗,還捕撈到了一網的紅加吉魚。”
“哈哈,一年之計在于春,結果咱們春天撈到了十年難得一遇的一網紅加吉魚,這兆頭太好了。”
“隊長,這預示著咱們生產隊今年會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再進步!”秋渭水說了一句讓王向紅老懷大慰的話。
王向紅發出了響亮的爺爺笑。
社隊企業的未來是光明的,現在道路也是平坦的。
他們的磨面機可以只給自家社員磨面用,畢竟外隊人都過日子,不愿意掏錢來磨面,會讓家里閑置勞動力自己推磨磨面。
可這臺面條機可以生產商品,有了這臺機器,面粉變成面條,而面條在外島很受歡迎,可以給社隊企業帶來不錯的收入。
社隊企業現在生意渠道越來越多,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強,可以預見,今年他們隊集體的財政收入會更加出色。
說不準能成為外島第一個百萬收入隊集體!
船上的機器和貨物被卸下來,還是得先送到山頂去。
供電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
這機器功率大,UPS沒法供電,得使用柴油發電機。
另外也是機器功率大、耗電猛,所以生產隊的老化電路壓根無力承擔。
現在王憶都是用23年帶過來的電線和電插板給機器供電,等于是生產隊現在有兩條電路線。
這臺軋面條機的功率大、生產力猛,但是它有個問題,不能自己揉面。
要揉面的話得配一臺揉面機,否則只能人工揉面。
王憶當然是選擇人工揉面了。
還是那個目的,要給社員們找到工作,不能讓人閑著。
這機器的工作效率太高,需要的面團太多,王向紅跟王憶商量著清點了二十個婦女來揉面。
還是社隊企業的規矩,但凡是給機器服務的社員,無論男女老少,統一給強勞力的標準!
婦女們爭搶著報名。
雖然翁州身處江南以米飯為主食,可外島的漁民是例外,他們更喜歡吃面食。
無他,饅頭大餅更能充饑、消化起來更慢一些。
所以家家戶戶的女人都會做揉面做饅頭。
滿山花加入了揉面隊伍,并且當了個小組長。
她很欣喜,感嘆道:“婦女的工分跟漢子一樣,這下子咱隊里是真做到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正好王憶帶回來了兩大桶的甜面醬,于是機器往外噴面條,他教導社員們怎么做炸醬面。
不過社員們還是喜歡吃香的,這樣他又教了油潑面的做法。
當天晚上,滿島的炊煙帶起了甜面醬和滾油的滋味。
不少人家做了油潑面,不少人還是端著碗在門口吃順便聊。
漏勺也做了油潑面。
他給教師們澆在面條上后自己來了一碗,跟王憶坐在一起吃,很感慨:
“我聞著風里這個味道,不少人家做了油潑面,這可得用不少油呢,放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以前,這事真是不敢想!”
王憶慢慢的扒拉著面條。
新鮮面條軋出來后便下鍋煮熟,味道和口感比不上手搟面,卻也是不錯,做成油潑面后很香。
他連著扒拉了兩口飯,然后說:“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特別是等咱們把家家戶戶的樓房建起來,到時候隊集體賬上更富裕,那時候咱們隊里搞個大食堂,家家戶戶吃食堂!”
漏勺笑道:“樓房開建了,不過隊長不是說要從你家開始建起嗎?校長,你家房子怎么不動了?”
王憶嘆了口氣,低聲說:“不是不動了,是不給我蓋樓了,以后要蓋個媽祖廟龍王廟之類的。”
這得怪旅游公司的黃宗寶。
這家伙把他家的廢墟吹噓成老廟,結果此事被傳回滬都的冶煉廠后傳開了。
冶煉廠跟旅游公司進行了合作,往后幾年他們將把福海當一個員工度假休養地點,到時候員工來了要參觀一些景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