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大魚海下有沉船-《我在1982有個家》
第(2/3)頁
秋渭水高興的說道:“你不認識這只野鴨子啦?”
漏勺看著澹黃它們跑到野鴨子跟前獻殷勤,總算回憶起來。
他吃驚的問道:“這鴨子竟然回來了?怎么個意思,也知道咱們生產隊生活條件好,準備定居在咱們這里?”
王憶笑道:“咱們生活條件好,那今晚吃什么?”
漏勺說道:“你和小秋老師等一下,我給你們包蚶子肉餃子。”
蚶子肉水餃是外島特色,這東西很鮮美,包水餃很受歡迎。
不管生熟蚶子肉都可以用來包水餃,把蚶子肉剁碎,加入蔥或韭菜當餡,或蒸或煮,味道鮮美可口。
王憶往后幾天,隔三差五就有蚶子肉水餃吃。
挺好的。
不知不覺,時光飛快。
立夏之后是小滿,一個陽光漫海、風吹如蘭的時節。
時至今日,外島的夏季氣象愈發濃郁,溫度越來越高。
海上作業組開始頻繁出動,有了機動船在手,捕撈工作開始簡單,效率大漲,收入大漲。
小滿過后沒兩天,王憶聽到了一個消息,是有人來門市部喝酒的時候聊起來的:
“大魚海那邊沉船真不少,我們今天碰到了一艘,那桅桿應該很高,我估計至少十幾米!”
外海不乏沉船,畢竟翁州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之一。
以前沒有天氣預報,出遠海能否安全歸來全靠命。
海上大風大浪多,木船抗風浪能力又差,隔三差五就有船沉入海底。
當地漁民們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見過沉船,這不是什么稀罕物,多數沉船都爛的不成樣子了,里面的貨物要么早就腐爛要么被海水沖走,基本上是沒有價值的。
但王憶第一次碰到沉船。
聽到這消息后他精神一振,問道:“四哥你說什么?你們碰到沉船了?”
四哥王東青點點頭:“嗯,在大魚海那片碰上的,我們漁網讓個東西給掛住了,一直沒弄下來,于是就潛水下去看,然后看到一艘沉船。”
“那也是木頭船,我看著船上東西早被海水腐蝕完了,里面沒有值錢東西。”
王憶問道:“會不會有文物?”
旁邊的老漁夫王真凱便笑了起來:“嗨呀,王老師,你是中了報紙的毒,你真以為海里沉船能捕撈上來什么古董文物?”
他說著擺擺手:“早年我跟著隊長去撈過一艘船,那船上有很多瓷器——咱們國家古代的瓷器可值錢了,外國老特別喜歡。”
“但是那些瓷器基本上都破成渣了,找到個能有一半的都算稀罕了。”
王憶問道:“當時運送瓷器肯定會非常注意避震減震吧?怎么會遇到個海難碎成這樣?”
王真凱說道:“沉船遇到的海難不只是當時在水面上的,還有以后日積月累在水下的。”
“古代的木頭箱子不防水,海水進去,用來存放瓷器給瓷器減震避震的稻草殼啥的就廢掉了。”
“以后水下的暗流沖刷箱子,里面的瓷器一碰不就碎了?”
“即使沒碎的也沒用了,”王新國插話說到,“我聽我爸說他在60年的時候為了討飯吃,給一個城里來的打撈單位打撈過一艘沉船里的物件。”
“那船上的東西(本章未完!)
541.大魚海下有沉船
保留還挺好,里面也有瓷器,不少保存住了,沒碎,可也沒有啥意思了,為什么?”
有人立馬說:“因為都被海藻還有一些寄生貝給盤了,我看到過,亂七八糟的都沒有用了。”
王憶不死心:“瓷器是這樣,可金屬比如黃金和白銀呢?黃金和白銀可不怕海水侵蝕也不怕什么東西寄生。”
王真凱笑道:“那東西就稀罕了。”
王東青說道:“這船上沒有黃金白銀的,我和牛子潛水下去看過了,它上面最有價值的估計是那條桅桿,很大!”
“多大啊?”有人感興趣的問道。
王東青比劃了一下:“肯定比外面的教學樓還要高,我估摸著得有二十米?起碼是十五米以上!”
“那這船得很大啊。”歐人民頓時抬起頭。
“桅桿有二十米,這船也得有二十米以上,我估計能上二十五米。”
王東青點點頭:“是,那船很大,長度不好說,船頭甲板被拍爛了一截,不過說它有二十米應該沒問題。”
王憶說道:“明天去潛水看看?那么大的船啊,上面不可能連點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吧?”
王東青笑道:“真沒有,船上有水肺,我下去割網的時候到船上大概的看來著,那船上連死人骨頭都沒有幾根。”
“估計是讓魚都給吃光了。”社員們聊起這話題來很隨意。
王東青對王憶說道:“王老師我明白你意思,我們也不是頭腦僵化的傻子,碰到沉船我們不會看一眼就走的。”
“新中國建立以后,國家就給咱外島的老百姓做過思想工作,要注意發現、發掘和保護海底的沉船,因為上面可能有文物古董。”
“文物古董那是好東西,咱要是真找到了捐獻給國家,國家有表揚。”
“所以我們看見那大船以后就背著水肺下去了,但是那船上沒什么東西,空空蕩蕩的,應該是以前運輸一些肉啊牛皮啊之類的東西,都讓魚吃光了、爛光了吧。”
王憶聽到這里明白了。
難怪門市部里這些人聽說有沉船被發現后并沒有特別反應。
原來是他們碰到沉船就會下去搜羅,往往搜不到東西,而這次也搜不到東西,于是他們覺得這船沒有價值。
可王憶抱有僥幸之心。
好歹是古代沉船呢。
里面怎么著也得有點值錢東西吧?說不準可以帶回23年呢,那時候又是一大筆進賬!
所以,他們應該準備好更先進的水肺,再去船上看看情況。
這消息匯報給王向紅。
王向紅的態度跟王憶一樣,要組織潛水好水到船上去仔細搜羅一下,不能遺漏掉古董文物,這都是國家的寶貴資產!
5月26號,他們甄選了生產隊內最優秀的潛水健將,王向紅又去借了兩條水肺,一共湊了十套潛水工具出海了。
大魚海隔著天涯島挺遠的,機動船行駛都有四個小時。
這邊海深風大浪也大,以前沒有機動船,外島的漁民一般不敢來這里進行作業。
主要是隔著他們的居住地太遠了,有點什么事沒法及時回來。
再一個機動船行駛要四個小時,搖櫓劃船呢?那不得一天時間?
這樣光來回就要兩天時間,加上捕撈作業的時間,來大魚海一趟,怎么也得個四五天吧?
可海情千變萬化,四五天時間太長了,難免會遇到事故。
不到萬不得已,漁民也不敢去冒險。
不過這地方漁獲很好,水深浪大導致這里能出大魚,故而叫做大魚海。
在外島的傳說中,大魚海里藏著一條特別大的魚,叫做吞舟之魚,它不吃別的,專門吞舟吃船。
去的路上,王向紅就給王憶講了這個傳說故事。
最后他說:“(本章未完!)
541.大魚海下有沉船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掃盲,讓咱們漁民對海洋有了唯物主義式的認知,知道海里不可能有能吞掉船的大魚。”
“可舊社會的時候不行,那時候咱老百姓上不了學念不了書,沒有文化,真以為這些故事都是真的……”
“主要是曾經有抹香鯨來過咱外島,那家伙真是大,當時都傳那就是吞舟大魚的魚崽子。”王祥海苦笑道。
魚崽子都那么大,何況吞舟大魚?
外島這片地方有鯊魚,但沒什么鯨魚,中國海域范圍內,鯨魚多見于南海。
渤黃東三大海域內的鯨魚都在深水區,舊社會和古代木船作業,漁民很少去深水區,也很少會親眼看到那些龐大的鯨魚。
聊著天、吃著瓜子花生,四個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
天不亮就出發,他們趕到大魚海的時候才是八點鐘。
天色正好。
今天陽光燦爛,大魚海的海水格外清澈,但因為很深,所以人在船上往下看,感覺水下一片烏黑。
很嚇人。
不過也有一些海域水不算深,只有二三十米,沉船就在這么一片淺海區內。
但大魚海是很大的一片海域,王東青那一伙人上次來這邊作業并沒有特意去記住沉船所在位置。
這樣他們得先尋找沉船。
說起來這跟大海撈針區別不大,船在海底,陽光照不下去,他們沒法直接看到沉船的蹤跡,得先找桅桿。
而桅桿相對一片海域,說是一根針并不算夸張。
因此,他們要找沉船會很費勁。
當然天涯二號上有探魚儀。
這探魚儀是雷達,可以搜索到水下的大魚和魚群也可以搜索到水下的沉船和桅桿。
不過它的電腦里沒有存儲關于船舶的資料,搜索到后頂多在屏幕上顯示出一個光點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