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徐大挽著褲腿,雙腳滿是泥濘。 他看到兩人懷里的玉米后樂了:“喲呵,校長,你們來偷玉米啊?” 沙生泉微笑著斜睨王憶,那目光不言而喻:原來你是這樣的王老師! 王憶瞪眼怒視兩人:“瞎說什么呢!誰跟你們似的來挖集體的墻角?” 說著他就給李巖京使了個眼色。 李巖京說道:“就是,你們才來偷玉米呢,我們是來買幾個玉米再去買點海貨然后王老師要做烤魚。” 他這么一說,徐大頓時瞪大眼睛:“啊呀,今天中午不用做飯了,有好吃的啊。” 王憶怒視李巖京,掉鏈子的貨。@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他說道:“吃吃吃,你就知道吃。你水性那么好,今天隊里出海搶風后漁獲,你怎么不去幫忙?” 徐橫正要說話,王憶又指向沙生泉:“沙老師,大中午頭的你們倆不回宿舍在外面轉悠什么?” “特別是你這個書包,怎么鼓鼓囊囊的?嘿,說你結果你還捂住了,里面是什么?” 沙生泉眼神飄忽,用手摁住書包說道:“沒,沒什么。” 王憶見此精神大振。 好家伙,輪到我來撒野了——不對,輪到我來主持正義了! 他上去指著兩人展開義正言辭的批評,將兩人批了個狗血噴頭。 后面又有腳步聲響起,幾個拎著涼鞋、滿腳泥濘的莊稼人說說笑笑的走出來,看到四人在對峙便打招呼: “王老師、徐老師你們都在這里。” 。(本章未完!) 番外1·暑假的教員聚餐活動(上) “徐老師你和沙老師怎么還不回去?” “就是,地里活忙活完了,你們倆跟著忙活一上午,雨沒停就過來了,趕緊回去。” 王憶聽到老農們的話后愣住了。 徐橫和沙生泉猛然大笑,徐橫還說道:“沒事沒事,王老師看我倆背著個鼓鼓囊囊的書包出來,以為我倆薅咱集體的羊毛呢,正在教育我倆。” 聽到這話,王憶氣的想踹兩人。 這倆***給他下套呢! 原來兩人上午是來莊稼地幫忙干活了,不用說,包里裝的是從莊稼地里收拾出來的一些零散東西。 果然。 沙生泉拉開書包給他看,說:“校長,我和徐老師弄了幾根甜桿,你和李老師吃不吃?老甜了。” 徐橫更是理直氣壯的說道:“校長,這甜桿可不是我們偷的啊,它們已經給風吹倒在地上了,扶也扶不活,我們只能吃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書包開口,露出里面一些纖細碧綠如竹子似的東西: 這是糖高粱! 甜桿是糖高粱的俗名。 糖高粱也是高梁的一種,不過它不僅跟普通高梁一樣能產糧食,也產糖、糖漿,還可以做酒、酒精和味精,纖維還可以造紙,可謂輕工業小能手。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高梁就很罕見了,那時候國家已經解決了吃飽飯問題,面粉、大米都吃不了,壓根沒人再吃高梁。 但八十年代種植高梁卻是再常見不過的事。 這種農作物具有抗旱、耐澇、耐鹽堿等特性,對生長的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格,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強,特別是對鹽堿的忍耐力尤其強。 外島海岸線綿長,這里的土地就多是鹽堿地,學大寨的時候雖然開拓出來了,可有許多種不了麥子花生玉米,就用來種了高梁。 這好歹也是糧食,不能不把高梁當干糧。 王憶對這種糧食的熟悉度還要超過小麥和水稻,因為他老爹王東清以前沒少給他講述自己吃高粱的往事。@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王東清同志在二十一世紀不敢碰的糧食就兩種,一種是地瓜干,一種是高梁,他小時候吃太多了,真是看見就害怕。 而且他做教師的時候以嗓門大、聲音粗獷在學校著稱,其他教師或者學生家長都夸贊他中氣十足,但他告訴王憶,這是他小時候在東北吃高粱吃多了把嗓子給磨糙了。 高梁真的磨嗓子,王憶這兩年也吃來著,他覺得吃這玩意兒跟吃砂紙區別不大。 話說回來,甜桿兒跟高粱米不一樣,它是糖高粱的桿子,這里面有汁水,含糖度很高,堪稱窮人版小甘蔗。 八月份是吃甜桿兒的最好時節,糖高粱九月收獲,而桿兒里糖分含量最高時期與籽粒成熟同步,現在它里面糖分相當高。 王憶對糖高粱不太熟悉,李巖京卻很熟悉,而且他可是知道糖分頂餓的常識,便不由分說抓起兩根塞進嘴里就嚼了起來并分給王憶一根。 本來王憶對這種野狐禪食材不太感興趣。 但來了一口后…… 哎媽,細細瘦瘦小木棍,甜滋滋的真美味,真是個綠油油的小寶貝兒,誰吃誰得勁兒。 這下子兩人吃了人家的東西,就沒道理不讓人家吃自己的午餐了。 王憶分工,他讓沙生泉去庫里支海貨,什么新鮮要什么。 李巖京打水、準備干柴。 沙生泉去招呼王東清——王憶的老子王東清現在還是小青年,他回到島上后便入職了學校,成為一名新晉教師。 如此一來,這頓午餐成了學校教師的聚餐活動。 全金屬彈殼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番外1·暑假的教員聚餐活動(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