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 悖命老胡-《北朝帝業》
第(2/3)頁
得知此事后,室點密又是憤怒不已,越發感受到唐國皇帝的手段之凌厲,一次出手便是兩路出擊、軟硬兼施,雖然沒有直指他的命門,但也足以讓他手忙腳亂、疲于應對。
于是接下來室點密一邊分遣一支人馬奔赴高昌國中,準備威嚇高昌王放棄這一危險的想法,另一方面則親率部眾南下伊吾,如果高昌王當真不聽勸阻而執意東遷,他便要在伊吾此境予以阻擊。
唐軍若來,則便于此大戰一場,讓世人看一看誰才是真正的西域霸主,若不敢至,那么在解決完高昌的騷亂后,他還要進一步的進攻敦煌,給唐皇還以顏色!
此時的高昌國中,同樣紛亂不已,對于國主麴乾固準備舉國東遷投奔大唐的決定而吵鬧不休。高昌國雖然是以漢人為主體的邦國,但因地處西域,其他族類同樣不在少數。而且就算是國中漢民,也未必就樂意祖輩居住經營的家業而背井離鄉。
歷史上也有高昌國王因為地接蠻夷、恐為群胡所逼而想要東走內遷,便是麴氏高昌之前的馬氏高昌。當時的高昌王馬儒奉表到北魏朝廷請求內附,當時北魏孝文帝也答應下來,并且決定割伊吾五百里供高昌國人居住。
然而高昌國人眷戀故土,不肯東遷,于是國中便發生騷亂,高昌王馬儒遭到弒殺,國人又推舉其長史麴嘉為王,由此便開始了麴氏高昌的歷史。
麴乾固此番要重蹈前人覆轍,心內也是非常緊張。不過與當年形勢所不同的是,如今他所投靠的大唐較之北魏要更加的強大,而且唐皇如今正親自統率大軍駐守河西,如果不抓住這一次的機會,那么未來再想擺脫西突厥的控制恐怕就要更加的困難!
好在唐皇對此也表示理解,在麴乾固歸國的時候便派遣三千精騎為其護衛,這才使得高昌國中縱然有人心懷不滿,但為唐軍鐵騎氣勢所懾,也都不敢輕舉妄動,只敢在王宮外高聲呼喊勸阻。
“突厥丑胡,蠻夷之性近乎禽獸,虐我國人,橫征暴斂,以致我國民不聊生。今幸有天唐雄起、諸夏復興,今我國人若仍不往附,真要兒孫血脈俱處蠻荒、流于蠻夷?”
麴乾固心意已決,甚至于當西突厥使臣抵達其王都時,他更親自率領衛隊將使者一行襲殺,將西突厥使者首級懸于王宮門外,向著宮外仍在意圖勸阻的國人喊話道:“孤承祖蔭享此國業,自謂無功于國人,唯今率引意圖歸義者歸附天唐。爾等群徒若道不同則各自散去,自此異路!有愿相隨投唐者,來日王都城東集結,共同東去!”
在麴乾固態度強硬的堅持之下,國中的爭論也漸漸平息下來。一些畏懼突厥且無意投唐者,各自歸家思忖別計,而其他愿意追從東遷者則更沒有時間吵鬧,全都在爭分奪秒的收拾家當,準備東行。
高昌國中紛爭平息下來,但是西域諸方卻因此國將欲東遷的消息而震驚不已。伴隨著高昌國東遷這一消息的,是大唐與西突厥這兩大軍事集團的斗爭開始變得直接起來,在敦煌駐扎多日的大唐軍隊也開始逐步開拔、向敦煌西北方向的伊吾而去。
兩路大軍都將伊吾作為行動的目標,一時間也令得此方天地氣氛變得空前肅殺緊張起來。所有人都知道西域將要變天,只是猜不出究竟是西突厥繼續延續其霸主地位,還是大唐后來居上、再復強漢榮光。
正當諸方所有視線都聚集在伊吾周邊的時候,在次第開拔的唐軍師旅當中,卻有一支萬余精兵避開了眾人關注的中心所在,沒有隨部北上,而是西出陽關、直入流沙。
這一支人馬由史靜所率領,李雅、韓擒虎等諸少壯將領亦皆于此軍中。他們將在重金招募的向導引領之下西渡流沙,經由蒲昌海北去焉耆,然后自焉耆直襲西突厥汗庭所在的鷹娑川!
李泰深知西突厥深耕西域多年,已經漸漸轉變為地頭蛇一般的存在,大唐雖然強龍過境,想要一戰勝之也非常的困難,必須奇正相合、才能有望成功。
他自己親率河西十數萬師旅北向伊吾,并且說服高昌王麴乾固舉國東遷,包括突厥可汗攝圖與賀若敦所率領的北路師旅,都是為的將西突厥的主力由其腹心之地吸引出來,而后再另以奇兵直擊西突厥的腹心命門!
對于突厥這樣的游牧政權而言,其汗庭所在與漢人政權的京畿一樣重要,其部眾雖然逐水草而居,但是人員物資的匯集總是需要一個中心,否則根本就談不上針對汗國施加有效的統治。
而且汗庭還象征著政權威嚴,突厥本身并沒有完整的禮法制度以維持上層統治者的權力運行,一旦統治者的威嚴受到了重創,再想恢復起來就非常的困難,會有大量部族選擇悖離其統治。
不過這一支奇兵征程路途遙遠,沿途數千里多是戈壁曠野,消息傳遞也非常的不便,等到軍情傳回最起碼也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一段時間,唐軍主力便需要與西突厥主力大軍在伊吾周邊展開對抗交戰。
高昌舉國搬遷,勢必難能一蹴而就,盡管伊吾與高昌兩地相距并不遙遠,但眾多的平民攜帶大量家當,行進起來也并不快。
因有天山山脈的阻攔,位于可汗浮圖城的西突厥軍隊并不能直接進攻到遷徙途中的高昌國民,須得向東折轉自天山山口南來。
而在這時候,唐軍前部也已經從敦煌抵達了伊吾,盡管如今已經到了酷寒的深冬時節,但有天山山脈攔截北來的朔風,故而伊吾地區氣候還不算極寒,先行抵達的唐軍快速于此修繕城防,將此地本來就具有的城邑和據點再作串聯擴大,給后路大軍建立起了一片龐大營壘。
雙方在正式于伊吾交鋒之前,金山西麓的戰斗率先打響。薛延陀本有控弦之士數萬,本身實力并不弱小,但是大部分部眾都分散居住在金山西麓的山野間越冬,并沒有集結在一起,因此當突厥與大唐聯軍陡然自金山山口殺出的時候,薛延陀諸部頓時便遭受重創,族眾或死或降,只有很少一部分向西逃竄。
不過幸在西突厥對于薛延陀的安危比較重視,室點密可汗第一時間便派遣援軍,當阿史那玷厥率領援軍抵達的時候,很快便與攝圖所統率的突厥軍眾遭遇并展開交戰。結果攝圖所部師旅不敵,直接向后方潰逃。
首戰告捷,阿史那玷厥心中自生驕志,加上所解救出來的薛延陀族眾數量也并不算多,于是玷厥便選擇繼續進擊,并且沿著金山西麓一路搜索聚攏那些逃散的薛延陀族眾。
而在這一過程中,其軍卻遭到了賀若敦所率領的唐軍猛烈狙擊,玷厥遭遇慘敗,幸在其部皆是熟悉地理的輕騎之眾,戰敗之后快速的撤離戰場,并且又重新集結起來。
如若玷厥就此引部撤回可汗浮圖城,那么此番救援薛延陀雖然不算是圓滿成功,但結果也還尚可,起碼有效的壓制住了突厥與唐軍的活動范圍,使得局面有所控制。
但玷厥終究還是對攝圖這個甘為唐國走狗的堂侄心存輕視,想要找機會一舉將攝圖擒獲下來押送回去獻給父親,于是便選擇逗留下來,繼續尋覓戰機。
然而接下來唐軍卻不再給他這一機會,在賀若敦的建議之下,攝圖率軍佯向金山山口撤離,將玷厥軍眾吸引到金山山麓之間,賀若敦則率部由側發起進攻,在西突厥軍眾再一次試圖脫戰潰走的時候,從涼州北上的韓果所部軍眾及時抵達戰場,由后包抄過去,直將戰場上西突厥軍眾圍剿大半,最終逃離戰場者不過十之一二,甚至就連室點密之子阿史那玷厥都被在戰場上擒獲!
“玷厥驕狂致敗,當真誤我大計!”
當北去援軍大敗的消息傳回可汗浮圖城的時候,室點密心中自是大驚,口中忍不住破口大罵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