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 冊立東宮-《北朝帝業》
第(3/3)頁
“兒子遇到疑難,需要請教父親,這怎么能說是滋擾?只不過你耶也難次次都給你及時恰當的回應,甚至未必比得上你對人對事見知更深。你既然是一個主事之人,群徒都仰你決斷,但如果你遲遲都沒有決定,難免就會人心渙散。所以該當做出決定的時候,那就不可猶豫,哪怕做出的決定并非最好,也勝過了猶豫不決!”
還是那一句話,南川這一場叛亂解決不難,但用怎樣的方式去解決卻能直見本心。李晉在面對僵持的局面,又承受了父親所施加的巨大壓力后,仍然選擇比較穩妥的方式去解決,情緒之穩定已經超過了許多的成年人,而所展現出來性格中的宅心仁厚與兼容并包,更是讓李泰深感滿意。
這樣的一個繼承人,對他而言要遠比所謂的個性鮮明、天縱奇才要更滿意得多。無論是作為一個帝王,還是一個父親,在經過此事之后,李泰心中那種對兒孫前程的憂慮都消散大半。
這會兒他也不再吝嗇對兒子的夸獎,輕撫其背笑語說道:“生人各有際遇、各有使命,此番西巡回望故國,于此感觸尤深。當年祖輩事業敗壞、遠渡流沙、立國荒磧,與今富有四海、囊括天下不可相提并論。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前人俱不如我,當年流亡關西,皆因郡望族名受人見重,遂有后來之事,若無前人,何來你我?我父子同樣如此,我為開創,兒為守成,若各于此道有所建樹,則我父子便可并稱完人。俗人竊論父子孰強,此皆不必理會。”
“阿耶的教誨,我一定銘記心中,絕不忘懷!”
李晉在認真聽完父親的話之后,便又點頭認真說道,旋即便又不無期冀的問道:“阿耶當真覺得我能與阿耶并稱完人?”
李泰聞言后便翻個白眼,笑斥道:“能或不能,在你力行,亦皆我身后余論,生前如何答你!”
“兒不是、我……阿耶萬歲千秋,永無竟時,我、我不做這完人亦可!”
李晉聽到這話頓時一臉窘迫,連連擺手說道。
李泰見狀后便又大笑一聲,見他不再像剛才那般情緒低落,于是便也不再浪費時間,拉著兒子一起走出營帳,各自上馬返回長安,參加太極宮中早已經準備妥當、慶祝師旅凱旋的宴會。
南川戰事了結,時間也進入仲夏,李泰也并不急于即刻開展其他的事情,而是借著征師凱旋、同時諸蕃君主仍然在朝之際,于華夷群臣共同見證之下,正式的冊立皇長子李晉為皇太子,并且親自主持皇太子加元服,而后便是組建東宮官署幕僚,使得大唐儲位不再空懸。
等到這些事情忙完之后,等到這些事情告一段落,時間也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年。又有一樁籌劃多時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整改天下州郡行政單位。
之前亂世紛繁、三國并立,天下州郡設置也是繁雜無比,各種僑置、兩頭州郡名目繁多,既不利于統治,同時也容易滋生地方奸邪。像是齊主高洋在位時期便曾裁撤過境內一些州郡,但是像淮南等地卻又為了拉攏當地豪強而增設許多州郡,并以州郡官職來分授豪強。而且河北各地也因官員食干封邑等問題,使得州郡名目仍然比較混亂。
之前朝廷為了便于管理,已經進行了一部分州郡的裁撤整改,但也并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系統性改革。如今外部形勢穩定,內部民生也在井然有序的發展,是時候將地方行政編制整改的更加規范一些,同時進一步壓縮地方豪強世族壟斷鄉勢的余地。
李泰剛剛結束一場西巡,身體和精力都有些疲憊,而撤銷郡治、整并諸州又是非常繁瑣、需要細致用功的事情,于是他便索性打發新立太子的兒子李晉匯同門下侍中王松年、尚書右仆射鄭道邕以及戶部尚書薛善等前往洛陽主持此事。
同時有鑒于之前南川豪強因編戶均田一事而興起叛亂,此番撤郡并州必然也會在給河北、山東等地鄉勢秩序早成不小的沖擊,而遺留在了遼東那個北齊殘部的隱患也到了該要解決的時候。
為免他們內外呼應繼續為亂,于是李泰便又下令李穆匯同幽州李和、營州賀若誼等部一同進擊遼東殘齊。同時為免這些殘齊武裝勢力繼續逃竄,李泰又下令突厥可汗攝圖引軍于漠南配合,光州刺史羊鹍則率領水軍橫渡渤海灣,截斷殘齊東去出路,勢要將之一網打盡!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