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漢篇5-《漢祚高門》
第(2/3)頁
王師大義,旨在再造諸夏,漢主李勢以胡虜之身、竊符僭命,稱制于諸夏之地,其罪應誅,罪不可赦!這是大梁所以興創,王師所以舉義之根本所在,絕對不容更改!
盡管王師此前已經做出許多鋪墊,但當真正斬殺漢主李勢之際,巴蜀之間還是不乏動蕩。
但這對王師而言實在算不上什么,此時三路王師、五萬精銳之眾畢集成都平原,后續漢中與荊州仍在源源不斷增軍,一旦各部悉數到位,巴蜀所集王師軍眾將有十萬大軍。
而這十萬大軍在蜀地局勢還未徹底平復之前,是不會撤離蜀中的,巴蜀這些當地豪強,那真是不怕死就使勁跳!
漢主李勢被收斬之后,野中雖然略有喧擾,但也僅僅只是止于言辭,縱然有人心懷不忿,也都不敢直付刀兵。
其實跟河北方面窮追不舍、要將石趙宗室余孽趕盡殺絕相比,王師對于成漢李氏還是不乏寬容的。這也是因為李氏雖然稱制蜀中,但作孽較之石趙還是稍輕,所以在殺掉漢主李勢之后,對于成漢其余宗室人物也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押赴天中獻捷、以罪戶安置。
當然,此時的李氏宗屬其實也沒有剩下多少人了。漢主李勢首惡被斬,皇太弟李廣則早在毛寶沖破巴山阻撓后圍打閬中,便死在了閬中城下。李勢并無子嗣,兼之兄弟單薄,至于原本李特一脈,早在內斗中被誅殺殆盡。
一罪兩懲,漢主李勢首惡伏誅,至于其他成漢重臣元老們同樣需要押赴天中論罪。李勢之死雖然在情感上讓他們有些無法接受,但理智上其實也是給他們一些安慰。
大梁姿態咄咄逼人,連漢主都說殺就殺,要殺他們則更加沒有什么心理負擔。此際留他們一命而送往天中,雖然前途仍是未卜,但應該能夠保全性命,否則也無須如此大費周章的再將他們送往天中。
也正因此,李勢之死雖然給巴蜀局面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震蕩,但這些成漢遺老們也并沒有完全失去希望、鋌而走險的再作搏命,而是乖乖聽從王師安排,踏上前往天中的路途。
這當中,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那就是成漢國丞相范賁。范賁是蜀中大天師范長生的兒子,基本上也繼承了其父的勢位與名望,在蜀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成漢國上層內斗不止,但范賁卻能始終榮寵不減,在其父死后被成主李雄任為丞相后始終沒有什么改變。以至于當李壽改元稱漢之后,有心撤除范賁官位,但舉國上下居然沒有人敢于接替范賁,其人其家于蜀中威望可見一斑。
當然這也是因為范賁自身明哲保身,從很早開始便淡出成都時局,也學其父一般隱居于青城山。但這所謂的隱居,可不是離群索居、修身養性,范賁每每于青城山開壇講道,聽講者往往數千乃至上萬之眾。
而且,范氏也是巴蜀豪強中一個頂尖代表。從成都城至于青城山,都江堰所澆灌的廣袤原野,盡為范氏園墅私產。內中良田廣廈不計其數,幾乎不遜于一個獨立王國。論及在國中所享尊榮,甚至還要遠遠超過了皇族李氏。
此前范賁引眾于犍為抗拒王師,落敗之后便逃回了青城山。之后成漢君臣出降,就連國主李勢都被直接斬殺于成都城外。可是當汝南王傳檄下令讓范賁前來成都領罪時,所激起的風波之大連汝南王都嚇了一跳。
首先是大量民眾集結于青城山與成都城之間,他們也不集中作亂,只是不斷向成都方向叩拜請罪。更有甚者,竟有十數名蜀地壯卒自縛前往汝南王官邸外,聲稱愿為范師贖罪而自刎于汝南王官邸外!
之后巴蜀各方為范賁求請乞命的書信更是雪片一般向成都飛來,甚至就連此前已經卸甲進入各地降營的蜀地降卒都開始騷亂不定。
眼見各方局面騷動至斯,汝南王也是震怒不已,再次下令全軍整裝待戰,并傳告荊州方面繼續增兵,限定五日之內范賁若不前來成都,期限一到便要血洗青城山!
雖然此前朝廷議定平蜀主旨乃是盡力保全生民,但妖人惑眾至斯,使人不知王法威嚴,甚至賣弄血性的自戕,如此愚民悍眾,如何能夠指望歸義入治!既然要斗狠,沈云也無懼巴蜀血流成河!
汝南王做出這番聲明之后,范賁也終于意識到這一次入蜀的王師大軍絕非此前經驗能夠應對,不得不在第三天的時候行出青城山,由其子掌御,父子二人共乘牛車抵達成都。
其人一路行來,沿途拱從者無數,諸多蜀中民眾自發而來,泣淚相送。范賁端坐在牛車上,神態雖然仍是清癯淡然,但其實心里已經苦笑不已。當他被逼出青城山的時候,便意味著要在王師刀鋒之下低頭,而蜀民如此作為,則更加將他逼到了不得不死的絕境。
果然,在抵達成都之后,范賁被引入汝南王官邸,但卻并沒有見到汝南王,只有一位大都督府參軍前來轉達汝南王口訊:欲求何死?
范賁一時膽怯,鼓噪民情,事態演變到這一步,其實彼此都成騎虎難下之勢。大梁若想順利治理巴蜀,范氏必須要除,區別只在于將要有多少人為之陪葬。
但范賁不想死,這是肯定的,否則便不至于釀生出這樣一場風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