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第一次朝會】-《夢回大明春》
第(2/3)頁
在候朝的地方,王淵見到金罍、常倫、張翀等人。
等著等著,大家都發(fā)現(xiàn)不對勁,今天參加朝會的官員也太多了吧!甚至連一些不入流的雜職,居然都跑來參加早朝,簡直就是莫名其妙。
常倫祖上三代皆為進(jìn)士,他笑著解釋:“今天是新科進(jìn)士第一次上朝,估計都察院和鴻臚寺查得比較嚴(yán),避免文武百官缺席朝會者太多,想給新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早朝也能缺席?”金罍驚訝道。
常倫低聲笑道:“我聽父親說,弘治十五年八月某日,總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人沒來上朝,當(dāng)時惹得先皇雷霆大怒。”
王淵瞬間無語,一次早朝就有一千多人曠工,參加朝會的官員該多少啊。
主要還是朱元璋太能干了,裁撤宰相職位,導(dǎo)致朝廷沒有主事者,一切都靠朝會來解決。
國朝初年,無論大事小事,都必須交給皇帝決斷。每次早朝,從六部大佬到九品小官,乃至不入流的雜吏,都必須跑來參加早朝。連皇城侍衛(wèi)抓住盜賊,都要拖到皇帝面前,交給朱元璋親自發(fā)落。
不但如此,當(dāng)時的農(nóng)民代表(糧長),也可以上朝見皇帝,官員們還不能攔著。
朱元璋就靠跟糧長交流,掌握全國各地的基層信息,甚至有糧長直接被提拔為朝廷大員。明初的糧長世家,都不屑于考進(jìn)士,因為他們是最榮耀的基層代表。
到朱元璋晚年,精力已經(jīng)不足,朝會變得很隨意,但定下的規(guī)矩卻不能改。
朱棣常年在外打仗,太子理政又喜歡喝酒,導(dǎo)致朝會時間經(jīng)常變動,于是文武百官就各種開小差曠工。
后來的皇帝和群臣,實在扛不住這種朝會,于是內(nèi)閣制度漸漸成熟。先是規(guī)定每次朝會只能討論八件事,后來改成討論五件事,而且所奏之事,必須提前一天讓閣臣先處理,皇帝上朝時照本宣科即可。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早朝就是走過場而已。
于是越來越多的官員曠工,不參加朝會成了常態(tài)。
成化年間有一次午朝,皇帝來了卻不見大臣,等半天發(fā)現(xiàn)自己被放鴿子,居然一個官員都沒來。氣得憲宗皇帝大罵:“爾等常以勤政為言,及朕視朝,卻又怠慢!”
如此朝會,真沒必要,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也沒啥影響。
等過了午門,在金水橋外候朝,王淵舉目四望,頓時被就驚呆了。只見月光之下,密密麻麻全是人頭,就跟初一十五趕廟會差不多。
大略估計,可能上朝官員接近兩千人。
奉天殿里肯定裝得下,但太過擁擠成何體統(tǒng)。因此末流小官,以及雜職小吏,只能站在廣場里上朝,待遇類似后世游覽故宮的游客,只不過他們不用掏錢買門票而已。
今天是為了迎接新科進(jìn)士,明天估計就沒幾個人了,甚至皇帝都有可能曠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