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鑄炮與回京】-《夢回大明春》
第(1/3)頁
朱元璋非常自信,不禁刀槍便罷,強弓勁弩也不禁,民間只禁盔甲與火器。
火器剛開始管控嚴格,只允許中央直屬三局打造。后來中央出品的火器不堪用,于是把火器鑄造權(quán)下放地方,各省布政司和都司都可以鑄造火器。
到正德年間,廣東和四川出品的火銃最為可靠耐用!
王淵想要鑄炮,必須跟浙江布政司或者都司合作,自己私造便有謀反的嫌疑。
浙江都司兵仗局。
一群大明工匠,正在跟葡萄牙鑄炮師,學(xué)習(xí)如何制造炮模。
炮模便是用來澆鑄炮管的模型,想要鑄造一架大炮,九成時間都花在做炮模上,需耗時一個月到幾個月不等。
王淵叫來工匠打聽一番,基本理清大明和歐洲的造炮手段,分為“鍛炮法”和“鑄炮法”兩種。
“鍛炮法”用于制造鐵炮,中西方的技術(shù)完全相同——
第一種鍛炮法:將鍛鐵(通常是低碳鋼)打成鐵板,焊接成圓筒形炮管,或者將鐵板直接捶打成炮管再焊接。
第二種鍛炮法:將鍛鐵敲打成條狀,用鐵條卷成炮管,用于制造小口徑鐵炮。而大口徑鐵炮,則是將鐵條卷出內(nèi)管,再一層一層套加固鐵環(huán),就跟箍桶一般(英語的炮管和木桶是同一個單詞)。
這兩種鍛炮法,都容易炸膛!
因此,現(xiàn)在大量采用“鑄炮法”,澆鑄銅炮成為主流。但本錢不足的,也只能澆鑄鐵炮,這玩意兒比鍛造鐵炮更不靠譜,因為澆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氣孔。、
至于鉆炮管技術(shù),還得再等兩百年,正德年間無論東西方,都沒那能耐在鐵坨坨上鉆洞。
其實鐵炮容易炸膛的缺點,在明末已經(jīng)漸漸克服,且不像西方那樣各種套用加固鐵箍。
一種辦法是鐵芯銅體,利用銅鐵熔點不同,在鐵胎上澆鑄青銅。銅凝固時熱脹冷縮,壓緊里面的鐵胎炮管,這種炮比鐵炮耐用,又比銅炮便宜。
一種是熟鐵芯、生鐵外壁炮,優(yōu)點比銅鐵合鑄炮更明顯,且更加便宜,利于大量生產(chǎn)。
明末的鑄炮技術(shù),已經(jīng)不輸給歐洲,總打敗仗是因為國家出了問題。以文御武、收稅困難、黨爭不斷……再好的技術(shù),都無法推廣;再好的將領(lǐng),也會被文官坑死;再厲害的文官,也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