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兵指西建州】-《夢回大明春》
第(2/3)頁
蔡天佑說:“糜爛不堪,幾近于廢。吾知王侍郎欲革新社稷,改革遼東馬政,當為重中之重!”
遼東地廣人稀,非常適合養馬。
永樂年間,僅遼東之馬,便已超過四十萬匹!
一種方式是軍戶散養,每一個正兵,都配三個軍余做幫丁,負責給朝廷飼養一匹戰馬。
一種方式是集中養殖,遼東設有多處官方牧場。
但現在,兩種養馬方式都廢了。
首先說軍戶散養,若有馬兒意外死亡,需要賠償朝廷損失費。都指揮出銀三兩、鎮撫出銀二兩五錢、旗官出銀一兩五錢,可分期賠付,六個月期滿。等于把養馬損失,平攤到各級武官頭上,養馬軍戶一分錢都不用陪。
發展到現在,軍官自然不賠錢,全壓在士卒頭上(遇到心善的武將,一匹馬賠個二三兩,剩下的由軍戶解決)。如此行事,導致養馬軍戶難以負擔,一旦遇到死馬或盜馬,就只剩家破人亡的結局。
至于集中養殖,那就更厲害。武將把官方牧場占了,還養個屁啊?
遼東行太仆寺、苑馬寺及所屬監苑,負責管理遼東官方牧場。這玩意兒在宣德年間,就已經不忍直視,永樂朝在遼東官方養馬四萬匹,到宣宗時只繁殖了九百多匹,氣得皇帝想要精簡相關編制。
《全遼志·馬政志》的記載很有意思:“遼東行太仆寺……不知何年何月,止將操馬點閘印烙,孳生之事漫不相關。”
啥意思?
大明在遼東設置的養馬機構,也就負責給馬兒烙印,養殖的事情早就不管了。而且,這種現象,還不知是從何年何月開始的。
王淵仔細思考,決定先處理遼東馬政。
想要整頓遼東局面,必先收復朵顏三衛之地,因此必須要有足夠的騎兵。遼東地廣人稀,只要把馬政搞好,戰馬自然是不缺的。不說恢復永樂年間的四十萬匹,能養十萬匹出來,總能選用幾千戰馬、一兩萬馱馬。
思及此處,王淵立即去見皇帝:“陛下欲復朵顏之地乎?”
“當然想,”朱厚照驚喜問道,“二郎可是想出了什么計策?”
王淵說道:“若陛下將遼東馬政,交給臣全權負責,三五年內必有數千戰馬獻上。平添數千精騎,何愁朵顏三衛不復?”
朱厚照猛拍大腿:“那說好了,我讓你管遼東馬政,你給我弄來幾千匹戰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