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王二郎造陣圖】-《夢回大明春》
第(3/3)頁
十年之后,地方流職武將就有四五百個。如果逐年增加比例,塞去上千個也不在話下,長此以往必定引起質變。
這些流職武將,肯定會受到地方排擠,甚至遭到各省都司打壓。但是,布政司和按察司會幫他們,督撫和御史也會偏幫他們,他們將漸漸變成文官的“走狗”。
弊陋肯定有,但無傷大雅。
又向王淵請教一番,三位武進士起身告辭。
離開之前,俞大猷拿出三本兵書:“王侍郎,此乃恩師所編,他老人家想請你斧正。”
“一定拜讀大作。”王淵笑道。
回到書房,王淵首先翻開《韜鈴內列篇》,一眼望去全是各種陣圖。而且陣圖講解極為艱澀,必須熟讀《易經》才能看懂,王淵瞬間就被整得腦子迷糊了。
但是,結合自己的戰場經驗,用數學與幾何去解析,王淵很快就發現了奧妙。
無非是多兵種組合,進行最高效的排列。陣型變化之間,都能以多打少,不斷創造我軍的局部優勢。
就拿圓陣來說,并非就是圓形。
它左右哨布有騎兵,或者是精銳步兵。中間十哨,各位方陣,但十個方陣又呈圓形排列。后面有殿后部隊,還設有兩支預備隊,兩支奇兵隊,兩支伏兵隊,方方面面都考慮進去了。此陣適合防守反擊,若再配備車兵、火銃和炮兵,能抵御數倍于己的蒙古騎兵。
只不過,對士兵素養的要求有點高,許多陣型都需要軍紀嚴明、令行禁止。
而且,這些陣圖多為打大仗而準備,至少也得好幾千兵力才能布陣。比如“司馬穰苴握奇營陣”,需要一萬兩千五百人,陣中有陣,紛繁復雜,早特么已經過時了,根本就不適合明代戰場。
王淵在研究之后,刪掉那些沒啥鳥用的,又對其余進行完善,加入火銃兵和炮兵的編制。
完善之后,王淵感覺花活太多,直接選取最簡單的方陣,置車兵、騎兵、炮兵、火銃兵、弓箭兵、后勤兵、長兵器隊。蒙古騎兵來了就布車陣,火器進行射擊,擾亂陣型之后,長兵器步兵趁機殺出,接著用騎兵追趕敵人。
簡單,直接,易于推廣,對將領和士卒要求不高,比俞大猷老師那些陣圖好用得多,也比大明傳統軍陣更適合實際戰場。
就是造價比較高,火銃兵和火炮隊都得砸錢,日常維護也比較燒錢。
編好陣圖,王淵拿去獻給皇帝,就看朱厚照舍不舍得推廣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