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維查耶納伽爾國,《明史》稱之為“西天阿難功德國”,是不是一下子就牛叉起來? 它的建國過程,適合拍成電影,因為非常具備傳奇性。 卻說,元末時期,印度教國家,紛紛被綠教所滅,只剩零星小國殘存。 兩位流落民間的王子,拜印度教隱修者為師,帶領(lǐng)備受壓迫的印度教徒,掀起了反抗綠教的戰(zhàn)爭。中途,兄弟倆雙雙被俘,甚至因此改信綠教,臥薪嘗膽之后再次起兵。 終于,憑借大量教徒支持,兩位王子重建了印度教國家。此后南征北戰(zhàn),幾乎統(tǒng)一南印度。他們鏟除地方邦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制度,宣布宗教平等政策,所有宗教都可以在此自由傳播。 如此興盛近百年,連續(xù)出現(xiàn)三個昏君,大臣篡位,改朝換代。 新王朝得位不正,地方軍閥蜂起,政治矛盾激化,國家一分為七。分裂出的六個小國,全部綠化為敵,將信奉印度教的維查耶納伽爾國團團包圍。 這么說吧,除了維查耶納伽爾國,如今整個印度地區(qū)都屬于綠教勢力。 二十年前,克里希納·迪瓦·拉亞開始親政,這位年輕的國王竟是雄主。積極通商,緩和宗教,中央集權(quán),一掃國內(nèi)頹勢,還將北邊的巴赫曼尼蘇丹國,用武力活生生打成自己的屬國。 大明水師敢悍然出兵,除了八省大旱的推動,還因為這位雄主病死了。 衰弱腐化百年的國家,一個雄主能真正中興?或許可以,但二十年太短,雄主也死得太早,三十多歲就突然暴斃。 強行壓制的內(nèi)部矛盾,雄主一死,瞬間激化。 大臣們忙著清除異己,新任國王也在拼命抓權(quán),地方領(lǐng)主不聽中央政令。甚至有人鬧著“清君側(cè)”,宣稱前任國王死得不明不白,號召地方領(lǐng)主聯(lián)合起來給那位雄主報仇。 三千大明水師士卒,一萬二千天竺棉會軍隊,登陸之后勢如破竹,一口氣攻占十七座城市。 你可以想象成印度版的“倭寇”入侵,這個國家的主力部隊,全都駐扎在北方邊境,南方地區(qū)一直歌舞升平。突然間,大明賊寇從海上殺來,攻擊他們富庶而虛弱的南方。 而中央新君繼位,皇帝正忙著跟朝臣搞“大禮議”,北部邊境還剛剛發(fā)生大旱災(zāi),那里的主力部隊都在進行鬧餉活動。 活脫脫的嘉靖朝翻版! 但大明侵略者,可不是各自為戰(zhàn)的倭寇。他們在海上擁有大炮巨艦,登陸部隊多達一萬五千人,兵分三路之下,直接把維查耶納伽爾國的南方殺穿。 真殺穿了,從東部沿海登陸,一直殺到了西部沿海。 坎納諾爾港。 一群葡萄牙殖民士兵,傻傻看著大明軍隊,他們有點搞不明白,對方怎么會從西方陸路而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