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賢王也不能逃稅啊】-《夢回大明春》
第(1/3)頁
初冬,張璁與張淮,辦理山東按察使交接手續(xù)。
如今兩人官職平級,張璁的年齡大得多,但張淮更早中進(jìn)士。
張淮在浙江督學(xué)期間,跟張璁的弟子有來往,七彎八拐也算得上有交情。
交接完畢,張淮忍不住問:“王相欲治德王?”
張璁說道:“然也。”
張淮頗為不忿:“兩代德王,皆為賢王,修橋鋪路、捐糧賑民、刊書好學(xué)、勤修德行。如此賢王,王相為何不惜撤換山東數(shù)十官員,也要頂著地方滔滔輿論對其動手?難道是懷疑德王養(yǎng)望?勤修德行便是養(yǎng)望的話,豈非逼著天下藩王都暴虐害民?”
張璁問道:“德王仁乎?”
張淮說道:“修橋鋪路,捐糧賑民,是以為仁。德府王莊,田租甚低,百姓樂佃,此亦仁也!”
張璁冷笑:“修橋鋪路,捐糧賑民,皆為善舉。然有善舉便可稱仁?一橫匪殺人無算,欲積陰德,也修橋鋪路,這是什么仁?德王隱匿投效百姓和土地,此舉有違國家制度,是為無禮;投效之人越多,而地方賦役越難征收,有害陛下與朝廷,是為不義;小民百姓,若不投德王,則賦役愈加繁重,破家亡命者眾,是為不仁。如此不仁不義的無禮之輩,算得上什么賢王?”
張淮反駁:“此言強(qiáng)詞奪理也。爾等懲治賢王,必致天下藩王自污,更多黎民百姓因此受害!”
張璁說道:“天下藩王,早就污穢不堪,還用得著刻意自污?若真有賢王,便不會自污以殘民。自污而殘民者,皆不仁不義之劣王也。君子在世,當(dāng)思大仁大義,莫看小仁小義,更不要耽于小恩小惠!言盡于此,朋友好自為之。”
小恩小惠四個字,頓時讓張淮尷尬不已。
張淮真沒收德王多少銀子,德王賢名在外,也犯不著給按察使送銀子。他之所以幫德王說話,就是因為所謂的“小恩小惠”。
張淮喜歡牡丹,又喜歡寫詩。
德王讀了張淮的牡丹詩,立即向親友推薦贊許,還主動往城內(nèi)移栽牡丹。張淮的才名因此在濟(jì)南傳播,他喜歡的牡丹也在濟(jì)南推廣,就這兩件小事,便讓張淮視為知己。
緊接著,德王又派人轉(zhuǎn)送硯臺和徽墨,送給張淮一個丫鬟照顧起居。
些許禮物,并不特別值錢,張淮作為山東按察使,他隨便貪點(diǎn)都不止這些。但他就是心里高興,認(rèn)定德王乃風(fēng)雅賢王,彼此屬于不見面的君子之交。就連德王私設(shè)運(yùn)河鈔關(guān),張淮都睜只眼閉只眼,甚至還想拖延時間,幫忙阻撓桂萼查案。
張淮心中的憤懣,不僅是王淵要治德王,還因為自己被變相貶官了!
山東按察使可以兼管遼東司法,在全國按察使中排名前三。如今,被王淵扔去云南當(dāng)按察使,品級不變,權(quán)力大減,還遠(yuǎn)隔數(shù)千里赴任,他能不怨恨王淵嗎?
第(1/3)頁